对于难得看一次古典芭蕾,又恰好没有遇上马林斯基剧院那样全球最顶尖团队的观众,我是很能理解他们偶尔会打一下瞌睡的。西洋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戏曲,其实都是各自国家的“传统艺术”,都有着程式化的规范——亦即,传递剧情、凸显表演,依赖的是传承数百年的规定动作、必要流程,甚或包括伴奏音乐里乃至剧情推进中,均不疾不徐的节奏。这个节奏的舒缓乃至一成不变,加之对规定动作包含意义的不熟悉、必要流程发展的可预知性,都会令近30年来熟悉了影视套路的观众,觉得——冗长,甚或昏昏欲睡。
举例说明,古典芭蕾必要流程的基本顺序就是——女一号独舞、男一号独舞、男女一号双人舞、集体古典舞,再来一段集体风俗舞。如果女二号还与男一号有那么点暧昧,那么女二号还要独舞一段,并且再与男一号来一段双人舞。具体剧目如《天鹅湖》。所谓“风俗舞”,就是“异国风情的舞蹈”。古典题材的芭蕾舞剧往往展现的是王子公主的爱情故事。发生地点在宫廷,自有往来各国的宾朋。对于欧洲人而言,要表现阿拉伯国家、印度、非洲大陆等与欧洲相去甚远而文化特征鲜明的地域,就会来一段满是异域风情的风俗舞,同时展现宫廷社交生活的盛况。只要芭蕾舞剧的男女一号是王子公主,那么以上流程概莫能外。又有多少芭蕾舞剧展现的不是王子公主呢?
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马修·伯恩编导的芭蕾舞剧《睡美人》,是巡演四海皆能令观众半坐在椅子上,只顾惊叹,完全猜不到剧情如何斗转星移的芭蕾舞剧——虽然展现的也是王子公主的故事,虽然构成全员肢体语言的依然是古典芭蕾动作。人们会在剧终之际还觉得:怎么,那么快就结束了吗?
这一版芭蕾舞剧《睡美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当它为美剧。剧目结构借鉴影视剧的字幕:“1890年”“1911年”“100年后”“2011年”“昨晚”这些字样打在每场开幕前,这5幕以时间交代了故事推进。《睡美人》故事能推进那么久,是因为马修·伯恩以美剧常见主题——吸血鬼,来解读延续了100多年的三角恋。欧若拉公主爱上了宫廷里的小花匠。可是目测身高超过1米9的黑发英俊陌生来客看上了欧若拉——他其实是一个道行高深的吸血鬼。为了得到她,以英俊陌生人面目出现的吸血鬼,赠予她一支黑玫瑰。她被玫瑰的刺扎了手指,进入昏睡状态。小花匠想方设法想救她,可不仅差点被误会为“凶手”,还被吸血鬼咬了脖子。这就是上半场,结束于1911年的故事。下半场从“100年后”开始,21世纪的都市。小花匠因为被咬了脖子,反而也“活”了100年,但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滑板少年。吸血鬼及其爪牙,以及睡了100年没动的欧若拉反而看起来依然是100年前的打扮。但是,小花匠在都市夜店里,用计挑动了吸血鬼内讧,在争权夺利中,让吸血鬼老大被木剑刺中,吸血鬼老二顺利篡位。于是,小花匠用爱的吻唤醒了欧若拉。两人还顺利养娃,结局皆大欢喜。
编舞伯恩,完全摒弃了男女一号轮流单人舞、双人舞的传统流程,纯粹依据剧情,安排舞蹈段落,并且赋予每一个角色鲜明的肢体语言。因而,使得这个远比古典版复杂得多的故事,仅从演员的肢体动作就能看懂情节。例如,精灵们夜晚来为襁褓中的欧若拉跳舞,每一个精灵都会表现出可爱、动人、仙子十足的举动,让木偶操纵的小女婴兴奋不已。而旋即出现的吸血鬼们,则个个身插黑色羽翼,动作乖张、充满恐吓的气息。还有,小花匠想去救已经沉睡的欧若拉时,偷偷摸进她的卧室。谁料,床单一掀开,跳出来的是吸血鬼!这个情节完全不可能出现在古典芭蕾的情节当中,简直令现场观众倒抽一口冷气!
最令人击掌赞叹的是21世纪夜店里的“吸血鬼群舞”——那音乐伴奏完完全全是西洋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也完完全全是进行曲的风格,但是因为加重了节奏感、韵律感,辅以吸血鬼源于古典芭蕾的肢体训练,又拥有迪斯科特征的表现,简直就是“古典夜店风”的即视感。
而且,舞美设计也完全贯穿了这一古典芭蕾魂与时尚美剧风的融合。首先,镜框式舞台的“框”,就是宫廷中金碧辉煌的柱子。哪怕到了21世纪,这个框,依然存在。不过,在表现夜店的时候,只是增加了从吊杆垂下来的一根根如雨柱般的蓝色霓虹灯。蓝色霓虹,能营造出鬼魅气质。在这种幽幽的色调下,既酝酿着一股篡权夺位的阴谋,又隐含着一股神秘未知的悬念。观众在被这种旖旎而阴郁的气质震慑住,又感觉情节一定会有拐点……
这一版的《睡美人》,上半场还只是让古典芭蕾增添谐趣与个性,到了下半场几乎是源于古典,但是又颠覆古典的创新。其内容含量几乎是美剧的一个季,可是结束的时候,却令人扼腕其短:怎么,那么快,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