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约车新政颁布之初,对地方网约车落实细则可能出现的“扭曲”,各界就不乏担忧。现在看来并非杞人忧天。综观这些已经披露的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一些属于在网约车新政基础上的自我加码,比如严格限制网约车数量;一些则属于新政之外的另行规定。不管如何,设置过高的准入门槛,有违网约车属于分享经济的本质。
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看待一些地方政府落实网约车新政的态度,更耐人寻味。网约车的市场活力已经得到承认,政府部门需要的是安全方面的必要规范,以确保民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试图将行政管制的触角再次伸向这一片领域,不仅忽视了简政放权精神,也让人再次看到僵化的行政思维与管制惯性对于新经济的阻碍。
网约车的发展可视为一个地方行政开放思维和市场观念发育程度的风向标,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地方连网约车新政都难顺利落地,让人怀疑其对新经济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开放度,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也可能会因此受影响。这一点,地方政府部门不可不察。(朱昌俊 刊今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