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后,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即将先后上映,让原本平淡的11月影市变得热闹起来。昨晚,他们共同走进清华大学对谈,尽管电影风格不同,但相同的是,两位导演均在新作中探索新的领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史无前例的120帧/4K/3D技术拍摄,超越现有的技术水平;《我不是潘金莲》更是用有限制的圆形来呈现画面。
这样的创新究竟会提供给观众什么样的视听感受、呈现什么样的影像世界? 昨晚对谈中,贾樟柯担任主持人,他提出两部电影最开始吸引人的都是技术,大家也很关注他们如何将技术很好地融入到叙事里面。两位导演分别讲述了在新作中第一次采用新技术新形式背后的初衷,他们还一直认为,电影需要尝试新领域的勇气,因为它已经“好久没改了”。
李安: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李安今年62岁,他坦言自己依然在成长,如果不是用新的技术,不会做这样一部电影。“摸着石头过河是全新学走路的过程。一方面很冒险,拿几千万美元在实验,一方面又觉得很幸运,跟新兵送去打仗的感觉很像。”李安说,在这次“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演员不能化妆,灯光不知道怎么打,每个镜头都会拍好几次,一天拍不了几个镜头,大概这样折腾了一年。
在李安看来,清晰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可以把一个人看透,其中不光有批判,也会有同情感。但新的语言和观影人群的默契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目前他自己也还在学习阶段,未来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表现更广泛的对象和风格。“在我这里没有技术和内容分开这回事,这两个是一体两面,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李安还建议,大家不带任何思想准备去看电影是最好的,把过去的观影习惯都放在一旁,这样才能很放松地进入新的电影世界去体会。
冯小刚:现在想的是顺心而为
“要有一个改变,老按一种方式拍电影没意思。”冯小刚则直言用圆形画幅的镜头也是要对张艺谋《秋菊打官司》纪录式风格的突破。刘震云用特别幽默的方式来写苦难和困境,这种反差让冯小刚非常有兴趣,看了之后有欲望把它拍成电影。“李安62岁,我58岁,比我大四岁。他还是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去试新的东西,我也想试。我就想到南宋出现了一批文人画,放到圆里去看非常有诗意。”而在《我不是潘金莲》中,镜头远远的,一直不给范冰冰特写,冯小刚要帮助范冰冰成为李雪莲,“她的符号性太强了,我要离她远一点!”
冯小刚还坦言,即便今后自己再勤奋,恐怕也就再拍上六七部电影,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顺势而为,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要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
常年在美国拍戏,又频频与中国市场接触,李安对两边的电影制作体系都较为了解,昨晚他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美国电影片场制度非常模式化,没有什么活力,做不出什么东西。”李安透露,这部新片就暗藏了他的反讽,对美国电影制度发了几句牢骚。
“电影已经快80多年没有更新换代过了,现在新的娱乐方式这么多,如果再不革新,以后大家可能就不看电影了。”
驻京记者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