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虽然演员是直接面对观众并在舞台上呈现,与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但编剧是“一剧之本”,体现的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原创精神;而导演则是舞台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体现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关键核心。可以这么说,如果一旦离开了编剧的“一剧之本”,离开了导演的统御能力,演员个人再优秀再出众,也是一盘散沙,无法在舞台上完成一部集体演出的戏。对于戏剧来说,演员固然很重要,但说到底,演员是完成编剧剧本要求和导演艺术构想的重要载体。编、导、演各有分工,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演员,只捧明星,只会让戏剧这门综合性艺术失去应有的“生态平衡”,最后也会让演员失去立足的艺术根基。
据悉,取消文华奖中的剧作奖、导演奖等单项奖,主要原因是根据有关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的精神,这次评奖大幅压缩了奖项数额,调整了原有的奖项设置。但至于为何要取消编剧和导演等奖项,只保留了演员的10个表演奖,主办方则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青年戏剧编剧洪靖惠说:“剧本是个盘子,演员是上面的珍珠,导演总体精心布局把盘子上的珍珠呈现得璀璨夺目。观众看得见珍珠,往往看不到盘子,也容易忽略布局者的劳苦用心。编、导是幕后人员,却是一部戏不可或缺的盘子和布局者,没有他们,珍珠就会滑落并失去光芒。”问题是,有些短视只见珍珠不见盘子。观众追捧演员可以理解,但主办方这么做实在令人费解。
有业内人士指出,文华奖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出现这样的评奖结果是令人遗憾的,这几乎完全忽视了编剧和导演的艺术贡献。一次能给10个演员评上奖,这说明奖项其实并不少。但没有1个属于编剧、导演的奖,这说明重视演员,大大超过了对编剧和导演的重视。如此评奖只能满足于浮躁的眼球效应、粉丝经济,而有悖于戏剧的原创精神和艺术规律,对提高中国戏剧的整体艺术水平无益。中国戏剧当然需要像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表演大师,同样,也需要出现像曹禺、老舍这样的著名剧作家,需要涌现出像焦菊隐、黄佐临这样的优秀导演,任何忽略编剧、导演的重要作用,只会让中国戏剧退步。
更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年来,由于社会的急功近利和眼球效应,只重演员只捧明星、忽视编剧、导演等幕后艺术工作者的风气越演越烈。在影视界,由于明星片酬暴涨,使整个行业甚至出现了都在为明星打工的严重失衡状态。有些明星甚至由此变成一手遮天的“戏霸”,动辄随意修改剧本,任意指挥剧组拍摄,其有些行为已明显存在“越位”。文华奖作为戏剧界的一项大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不应该在演艺圈的这种氛围下,为只重演员、只捧明星之风推波助澜了。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