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
——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刘巽达
  ◆ 刘巽达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一个女刁民的告状故事”。说这个被称为潘金莲的李雪莲为“刁民”,可谓出于“公正立场”——你自己搞假离婚,你老公趁机把你甩了,你是自作自受;你要“讨说法”,那是你和老公的事,关别人何事?你倒好,居然一级一级的上告,把市长县长院长一个个扒拉下来……这个在现实中可能么?可又似乎处处透着真实。这就是荒诞现实主义的魅力。

  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这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从北京的高级官场一直到县衙的低级官场,这样的场面多难写?然而一个李雪莲,把上上下下的官场都串起来了,并且有了极其生动的呈现。尤为高明的是,电影中的官员,没有一个是贪官,都巴巴结结兢兢业业,都想息事宁人安定团结,然而不断的“好心办坏事”,硬是没能准确解读李雪莲的真正用意,于是一次次坐失良机,把她逼上告状之路。

  编导真的是把李雪莲当主角来描写吗?我看不是,她只是一根线,不断拉扯出现实众生相。为了一个刁民的告状,从政府到法院到警方,动用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却还是做的无用功,这是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想着“保位”,却唯独不能理解一个淳朴村妇的简单心思:她只是要一个说法,不是“法律的说法”,而是“人情的说法”,即便受骗认栽也行,但得让她咽下这口气。

  就是为了这口气,她像当年的秋菊一样上路了,不惜胡搅蛮缠,不惜委身以报,一切为了让那个“前夫畜牲”承认假离婚的事实,为达此目的,她要将所有阻拦她揭露真相的拦路石都搬掉。然而最终传来的却是“前夫猝死”的噩耗,顿时让她失却了方向,告状也就无以为继……

  这个戏剧性的细节被编导在影片中再度深入阐释,他们通过剧中人物说道,如果那个“前夫畜牲”没有猝死呢?是不是告状将没完没了?这是在不点题的点题:在目前的情形下,各级人员似乎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李雪莲的诉求。李雪莲的诉求很大么?她的心理需求很深奥么?当法律之路走不通后,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说服、平衡、舒缓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读不懂”她是在呼唤人情关怀和寻找心理寄托呢?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社会矛盾是如何发生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协调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命题”。编导用荒诞的“刁民告状”的套子,将这些重大命题裹进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引发观众在笑声中思索,显示了高超的智慧。这对于长期远离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电影而言,不啻为“补钙之作”,值得点赞!

  至于艺术形式上采用“忽圆、忽方、忽宽屏”的视觉效果,窃以为不必过度解读导演的“匠心”,无非是为了审美——“月洞”能别具一格地有效展示婺源之美乡村之美;当场景换成了北京,圆形也就换成了方型;当一切“正常”了,屏幕也正常了。如此而已,并无太大深意。名导嘛,谁没点自己的偏好?没玩砸就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会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6版:观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好像看到了西西弗斯
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
国乐与国草碰撞出的和美乐章
新民晚报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C08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 2016-11-26 2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