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一家媒体用八个版面报道了风行杭州的一家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的火爆程度。
不少家长对学而思又爱又恨,一边骂学而思绑架了孩子和家长的时间,把孩子弄得老气横秋,一边却拿着手机漏夜为孩子抢一个入学名额。
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家重点高中看的就是这些培训机构的这样杯、那样杯的数学竞赛成绩,比起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眼前的考一个好的高中,究竟哪个更重要?
就连杭州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是一边批判学而思吃透了应试规则,“教给孩子的是套路,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没有套路的”,一边感叹,“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暑假也进入学而思学数学了。”
有家长把板子打在培训机构身上,说是这些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害得孩子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人家学而思有来拉你们入学吗?没有!事实上,让孩子渐渐失去思考和提问能力的罪魁祸首恰恰是我们家长自己,是我们急功近利。
“这些是不对的!”“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你能不能快点!”……这些话不正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吗?
我们有多少时候是真正满足了孩子的愿望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读书俱乐部与大家分享关于亲子阅读的话题。有个四年级小朋友问我,她和同学都喜欢看一本校园小说,可是语文老师不让他们看,说这没有营养。她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
我问她,你们老师看过这本书吗?
她说应该没有。因为老师说她只看经典。“既然她看都没看过,凭什么替我们判断?”
“就因为她是你们老师!”在座的一位家长严肃地接话说。
亨利是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的长篇小说《美,始于怀念》中的男主人公,是著名的人类遗骸考古学家。
亨利幸运就幸运在他不光有个好父亲,还遇上一位好师长。
年幼时,亨利就对人类进化历程特别有兴趣。有一次,他在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以为是燧石,高兴地拿给父亲看。父亲虽然知道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没有点破,而是欣喜地肯定了儿子,还带他乘火车到另一个城市的一所著名学府,去拜访研究古人类学的教授,皮特森。
皮特森教授仔细看了看亨利递过来的“宝物”,肯定地说,亨利赚到了,“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燧石,有悠久的历史。”
当亨利说,他来这里就是想把这块燧石送给教授,希望对教授的研究有所帮助时,皮特森高兴地赞扬了小亨利,并收下了那块燧石。
那以后,亨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皮特森寄给他的信和包裹。
在信里,皮特森总是像对大人一样,把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突破和进展告诉亨利。包裹里则是他为亨利精心准备的关于考古的书和资料。
在皮特森的启发和引导下,亨利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人类遗骸考古学家,并跟着皮特森一起工作。后来他才知道,他当年捡到的只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当年,他的父亲和皮特森都知道这个事实。
试想,如果亨利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会迫不及待地告诉他,No,这不是燧石,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这样一来,我们希望孩子尽早接触真相的目的实现了,但却让他们早早成为了失去想象力的“提线木偶”。就这样,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兴趣去提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