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方人集中的小环境里生活了一段日子,熟悉起来又都知道我不是上海人之后,偶尔就能听到这样的话:“上海人就爱扎堆说上海话、不合群。”“什么事都爱磨叽、不能痛痛快快的。”“抠门,小家子气。”“上海人每样菜都做少少的,简直不敢吃。”到了需要讲点时尚品位的时候,也没忘了继续贴标签:“上海人最小资,听上海人的!”
我曾以为,这类标签已经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互联网时代超越地域的信息流动和时时共振,或者随着巩汉林老去、春晚观众减少,而渐次剥落。何况这样说话的北方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多到过上海,甚至来过多次,也都感慨于上海城市的摩登繁华和管理的井井有条、周到细腻。然而说到上海的新闻大事,他们却所知甚少。譬如这几天席卷上海媒体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比如上海发力一年多建设的科创中心项目,隔开几百公里,换个行业领域,便寂然无声、无知无识。
这一切可以归因为——时代变动太快,中国更是到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每个人只看身边都已眼花缭乱,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太忙太累,残余下一点破碎的时间和精神,只够有气无力地看看八卦,只有像王宝强离婚、林丹出轨这类轻松又刺激的娱乐彩蛋,才有“全国皆知”的轰动效应。
这是出乎意料的发现,很有反讽效果:我们并没有因为信息丰足、大数据精准而变得更客观、公允和开放,反而因为匆忙粗疏和心不在焉,而深陷在自己的信息深井里,将对于他人、他乡的一孔成见或文化标签粘得更牢、更简单粗暴和偏执。我们谈论着美国大选,为川普上台忧心忡忡猛编段子,事实上却连自己周边城市和乡村的真实变化都不了解、不懂得,乃至不甚关心。外地人看上海如此,上海人看国内的其他地方,一样如此。
前几天,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刘延东都在上海,一个视察自贸试验区,一个调研科技创新。至于国家部委开现场会、推广上海模式或上海经验的事,近几年更是常有常见。从前很有些特行特立、一枝独秀的上海,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一块试验田,从自由贸易、金融和市场监管到严管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制度、司法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群团改革等等,先行先试,都在上海。哪怕做一回交通整治,上海也能做到让全国学习。
除了北上广深,据说眼下中国还有183座城市上报发展规划时,都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大目标。不久前接连去了东部和中部的两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地区,主城区都是气派阔大、布局洋气、高楼林立,虽然和上海毫无地缘、亲缘关系,其间居然都有以“外滩”“新天地”“上海城”命名的大规模商业街区。
在中国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较高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成为周遭一大批城市的追赶目标、发展标杆和高地,这样的上海,像是又一次挑起了共和国长子的担子,让人觉得是必然,却又不禁要捏上一把汗——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巨大落差,因为文化的异质和习惯的评判,都不那么容易被消除。不说别人,只观自家。站上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高地,上海实在很需要时时跳脱开去,超越习惯和偏见,学会在更大的坐标系里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