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良的秤店紧邻着镇上的集市。这里每天人来车往很是热闹,然而他的秤店却总是异常冷清。顾德良告诉记者,完整制作一把木杆秤总共得十几道工序,“打眼”、“校秤”、“量步”、“锥星”、“打包头”等等,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容不得丝毫偏差。
“做秤的第一步就是量步做记号,在不能用尺子计量刻度的情况下,就要用上‘步弓’这样的工具,刻度的拿捏全靠手里的感觉。”顾德良说,他用的这些工具几乎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早些年,农家做小买卖要用秤、依崇明风俗造房子上大梁要用秤、迎亲嫁娶也要用秤,这“秤”是生活的必须,也是“秤心如意”讨口彩的民俗。“那时候一把木杆秤三、四块钱,每天能卖掉个四、五把,一天就有了十几块的收入。”顾德良无不自豪地说,秤匠在那时是让人艳羡的行业。
时代变迁,当这些手工秤匠还在埋头细作时,外面的世界却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计量设备的批量上市,将手工制秤时代推向终结。这些年虽然生意一直都在走下坡路,顾德良却依旧雷打不动的将秤做下去。店里的存货几乎挂满了整整一面墙。从秤猪用的三百斤头粗杆大秤,到秤刀鱼用的十斤头细秤,品种繁多、秤面锃亮,然而却少人问津。 本报记者 程绩 通讯员 顾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