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最后的“木杆秤匠”
程绩 顾欢欢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间,要求精工细作,毫厘必究。顾德良,崇明新河镇上最后的木杆秤匠,还在坚持着手工制秤。

  顾德良的秤店紧邻着镇上的集市。这里每天人来车往很是热闹,然而他的秤店却总是异常冷清。顾德良告诉记者,完整制作一把木杆秤总共得十几道工序,“打眼”、“校秤”、“量步”、“锥星”、“打包头”等等,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容不得丝毫偏差。

  “做秤的第一步就是量步做记号,在不能用尺子计量刻度的情况下,就要用上‘步弓’这样的工具,刻度的拿捏全靠手里的感觉。”顾德良说,他用的这些工具几乎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早些年,农家做小买卖要用秤、依崇明风俗造房子上大梁要用秤、迎亲嫁娶也要用秤,这“秤”是生活的必须,也是“秤心如意”讨口彩的民俗。“那时候一把木杆秤三、四块钱,每天能卖掉个四、五把,一天就有了十几块的收入。”顾德良无不自豪地说,秤匠在那时是让人艳羡的行业。

  时代变迁,当这些手工秤匠还在埋头细作时,外面的世界却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计量设备的批量上市,将手工制秤时代推向终结。这些年虽然生意一直都在走下坡路,顾德良却依旧雷打不动的将秤做下去。店里的存货几乎挂满了整整一面墙。从秤猪用的三百斤头粗杆大秤,到秤刀鱼用的十斤头细秤,品种繁多、秤面锃亮,然而却少人问津。   本报记者 程绩 通讯员 顾欢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会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6版:观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沪郊瓜果将换“二代身份证”
青浦再造吴淞江水清岸绿
奉城访古
崇明最后的“木杆秤匠”
郊区新事
廊下草莓提前熟 柑桔丰收价格低
奉贤猴头菇
扫一扫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崇明最后的“木杆秤匠” 2016-11-26 2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