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城市》这本上海译文社引进的书封面,有“最后的人类大迁移与我们的未来”的醒目红字。同样的红字,在封底则是“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并且又压印在“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的黑字上,可见讲述的是乡村打工者进城落脚的命运。
这位加拿大《环球邮报》专栏作家道格·桑德斯用纪实文体,考证了世界各地的乡村居民,进入城市落脚,打工谋生、逐渐融入社会的身份变迁轨迹;叙述文字纵横于人类历史的时空间。即便你眼下是拥有豪宅,常鄙夷、蔑视进城打工者的都市居民,你也未必能摆脱他的描画笔触——因为你的祖先、家族,多半都有早年从乡村进城从业,创业的沧桑经历。
《落脚城市》回顾历史的悠长:从第一波人口大迁移,那巴尔扎克、雨果笔下的巴黎贫民和冲击巴士底狱的暴动民众,到枪杀费迪南大公夫妇、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刺客,他们的社会身份都是初入城市的农民。《落脚城市》的笔触着重当下:作者叙述的是与繁华都市共生的贫民窟,于是具有贫民窟之类边缘地区的伦敦、圣保罗、孟买、落杉矶、柏林、马德里、伊斯坦布尔、深圳等地都作为落脚城市,进入作者乃至读者的视野--那些进城打工者期望这些城市成为他们“成功的跳板,而不是贫穷的陷阱”。该书检视着世界各地众多落脚城市的诞生、存续、成功或者失败与衰亡,分析着人类迁移的三种类型即,循环式移民、职业移民和连锁式移民背后的中心机制,那就是“乡村与城市之间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文化”。那份思索,关注不仅仅怜悯迁移者金钱的贫乏,更注重他们在进入城市落脚后,社会地位的平等和尊重,乃至文化的差异。于是,蜂拥而至往美国、加拿大、澳洲的移民潮,同样纳入作者评述的范围。
回顾历史,着重当下,可以说只是该书用史料和实地考察所作的坚实铺垫,《落脚城市》的可贵,在以纪实漂泊于城市的乡村打工者命运沧桑,诉说他们饱受暴力、漠视与误解之悲情,作为坐标,盘点世界众多落脚城市的前世今生,由此设想乡村、城市的建设对策,试图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展望。请看《落脚城市》的作者在走访世界近二十个大都市边缘地区后,立足于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大迁移这一趋势的分析、思考后,在此书中所作的警策性提示:
“经营不善的落脚城市可能把乡村变成一座监狱,经营不善的乡村可能导致落脚城市失控。”
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和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的暴力冲突的爆发地。究竟走上那条路,则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注意到这样的发展,以及是否愿意采取应有的行动。”
“昨天那些陌生的乡村人口与外来移民,不但会成为今天的都市商人,更将成为明天的专业人士与政治领袖。没有这样的变化,都市就会停滞而死亡。”
这些分析、思考,对中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似乎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