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故事,早已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对三国英雄人物的爱憎,由于听得太多,几乎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而在一水之遥的日本,他们对于邻国的历史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秘心理,他们眼中的三国又是什么样的呢?吉川英治将在《三国》史诗般的长卷中为我们娓娓道来。
吉川英治的《三国》,从刘备为了尽孝,在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苦苦等候数日为年迈的母亲求洛阳茶开始,讲述了一个原本以编草席为生的乡野村夫在乱世中从怯懦怕事到桃园结义,逐鹿中原,最终三分天下得其一的故事。第一部《桃园结义》,主要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董卓、吕布等,三国的另外几位重要人物,如诸葛亮、周瑜等都还未登场,这些熟悉的三国人物,被邻国的作家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来解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吉川英治笔下,董卓照例是反面人物,对于曹操,却持有一种对一代枭雄的欣赏态度。在这个菊花与刀并存的国度,爱美与黩武其实并不矛盾,在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对中国几千年文化虚心学习、揣摩运用的态度,同时也有着对孝道、武士道精神的一贯尊崇,这幕人间大戏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中国的茶文化是先天浸入骨髓的,那日本人的茶文化则是抱着一颗谦卑之心后天学习而来,并逐渐走上禅茶合一之路,最终发展出一整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日本人对中国茶叶的珍惜起初看起来难以理解,书中说刘备用身上全部的碎银子外加传家宝剑上的珠宝才从茶商那里换得一小罐洛阳茶,说普通百姓要是想喝上那么一小口洛阳茶,在平常那就是一种奢望,非得等到快断气时才有机会享用,刘备在黄河边上买茶叶受到官兵质疑、询问,是认为他这个阶层的草民不配享有喝茶权利,打家劫舍的黄巾军也因为见到他刚刚与商人交易购得的一小锡罐茶叶,想抢来贡献给首领张角,于是把他作为重点追捕对象。后来才明白,早期日本的茶文化只在王公贵族和高级僧侣之间流行,也就是说是一种奢侈品,并不在平常百姓生活中出现,才会出现本书开端描写的种种中国读者看来匪夷所思的事件。
这是部武侠小说,全书既有金庸笔下的快意恩仇,也有古龙笔下的儿女情长,还有水泊梁山的英雄侠义,亦有红楼的人情练达,更融进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道精神,崇尚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的巅峰体验,然后毫无眷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对比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法就显得过于稚嫩,人物对白不够丰富细腻,只能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样作为对历史毫无了解的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
同时这又是部励志奇书,难怪松下幸之助把它作为枕边读物,此书的故事能让身处逆境的人感受到强烈的共鸣,并激发出一种对理想永不放弃的顽强信念,书中主人公的许多经历,初期创业的人都可能一一遇到,只是换了一个时空而已!
三国的世界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背后的女人却也不容小觑。刘备走上起事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的母亲,母亲把儿子费尽千辛万苦带回来的珍贵的洛阳茶扔进滚滚的黄河,是为了激起他的斗志,母亲不断地告诉他,他的血液里流着汉景帝王室血统,不希望他胸无大志,永远做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庸碌之辈,湮没在千千万万蝼蚁一样的草民中。血统真假已无从考证,但母亲的话显然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作用,使这个怯懦的人最终脱胎换骨,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耀眼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吉川英治的《三国》中文译本语言流畅,文风典雅,读来仿佛置身于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出版方邀请担纲翻译工作的都是译著等身的资深翻译家,分别是田建国、徐明中、陆求实、高培明四位先生。其中,陆求实先生在2011年获得了有“翻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野间文艺翻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