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牌经营有奖有罚
在铭言公司,有两个“第一”很让党员们骄傲:2007年4月成立了全市首家“菜场党支部”,之后又首创菜场党员经营户“亮牌”。短短5年里,公司从最初的13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69名党员,党支部迅速成长。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这个党支部里,60%的党员是分散在菜市场中的经营户。因此,每当公司下属的新菜场开张,党支部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其中的党员。刚开始为鼓励党员亮明身份,支部给了点“小奖励”:挂牌党员少收租金。公司管理层明白,党员经营户肯走出这小小的“一步”,就是大大的“进步”:红牌子挂在头顶,“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理念也要驻进心里。
亮牌的经营户很快尝到了“甜头”,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生意总比别的摊位好一些。因为消费者信这块牌子。有奖有罚,公司对违规经营户有权摘牌处罚。钦北菜场曾经有个党员经营户为琐事与相邻摊主大吵一顿,依照相关规定,公司摘了他的牌。两个月后,被摘牌的党员跑到公司要求恢复“待遇”,他说:“摘了牌子不光生意受影响,面子上也挂不住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反过来让这些党员经营户有了更多的自律。现在新开一家市场,都是党员主动要求亮牌经营。
举手之劳做在前面
古祥市场卖猪肉的骆登高,市场里没人不认识他。有次市场公用的微波炉坏了,经营户吃饭成了问题,市场管理员让每个经营户出点钱,可还是不够,管理员找到党员骆登高。老骆表示,缺额部分他来出。其实,不少人都知道,老骆的家离市场很近,平日基本用不到微波炉。
家住松风花园的一位老人住在6楼,腿脚不好,每回老骆看到老人来买菜,都会放下生意送她回家。这位党员还常免费为消费者斩火腿、斩羊肉。一次,长桥四村的高先生把装有巨款的钱包遗忘在他的摊位上,老骆如数奉还,还拒绝了500元感谢费。
去年菜价高企时政府提出平抑物价,公司为经营蔬菜、蛋类的经营户减租,以贴补他们的损失。虽然肉类没有被列入减租范围,但是老骆主动参与,每天推出特价品种保本销售。他说得很实在:“这个市场里,我是党员,我也要让别人看出来我们是党员,发挥党员的作用,举手之劳的事情我们要做在别人前面。”
一季一访聚拢人心
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层次普遍不高,菜市场这个行业决定了经营户有点“散”。那为何在铭言公司的市场里,像骆登高这样的党员经营户却凝聚了一股劲?铭言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高铭言告诉记者,公司把对册党员与流动党员一视同仁,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公司党支部向每位流动党员发放联系册,每季度到他们家中走访一次,了解思想、工作和生活;逢“七一”,党支部上门慰问;到了年底,对流动党员民主评议,对评议最好的流动党员给予奖励。原古祥茶场的流动党员经营户老崔夫妇原来是做蔬菜生意的,劳动强度大又时间长。后来妻子生病了,家中急需用钱。高铭言听说后,主动找到他,建议他“转行”经营禽蛋类产品,同时将他调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延庆路菜场。
铭言公司有一条明文规定:党员和业主生病住院,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上门探望;治疗发生困难,公司给予资助。有一位党员经营户住院开刀,党支部书记在不知病床号的情况下,从医院的12楼找到9楼都没有找到病人,最后在医院老大楼的4楼才探望到这位病人。“因为只有让业主感受到温暖,他们才会在平时的工作中让更多的百姓感受到温暖。”这些雪中送炭让流动党员们有了归属感:在异乡也有一个温馨的“家”。“菜市场是一个直接面对社会的窗口,党支部的辐射作用使得‘深埋’在市场的经营户党员成了服务百姓、奉献社会的载体,也带动了其他业主的合法经营。”高铭言说,“我们努力做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这也是公司全体党员对社会的承诺。”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