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宫保鸡丁是川菜,后来才知道这道菜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贵州名菜,是清代咸丰年间贵州平远人丁保桢的家厨所创。传承了几百年,如今已是饭桌上不可不点的一道极下饭的菜。贵州安顺,除了生态优势,因为少数民族聚集,当地的美食也花样百出,凝结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智慧。许多菜都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于是吃,也是触摸安顺文化的一个通道。
街头巷尾贵州特色齐聚安顺
西南地区的菜,多半以辣为主,但麻辣、香辣、青辣都各有不同。安顺的辣没有成都那样的麻,偏于香辣。光顾一下卖辣酱的店,看看那些丰富的原料和制作流程,便知道当地人对辣椒的口味有多讲究。难怪吃什么都不忘填一勺辣椒,这的确是让食物升华的法宝。
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饭桌上总有一份老板赠送的酸菜开胃。特别推荐的还是酸汤鱼,这种酸和醋酸完全不同。传说古时贵州少盐,山民因缺盐,食而无味,体虚乏力。常上山采摘各色野生酸果,作为调料。山民食用酸果烹制的菜肴,觉得食欲大增,体力健壮。久而久之,嗜酸成瘾。因酸果并非四季都有,山民就把毛辣果、木姜籽及酒酿等,置于坛中,长期发酵炮制,就成了毛辣酸,调成酸汤。如今的酸汤也因材料不同而有白酸、红酸等之分,配上鲶鱼,地道的酸汤鱼便是如此诞生。
走出酒店,路边的小店也能找到当地最出名的肠旺面。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据说一百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肉案林立。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两家面馆互相竞争,使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现在风靡贵州的特色美食。经由12道工序制成的肠旺面,其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着下咽,更是满嘴生香。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自清代同治年间问世以来,肠旺面意味着人们长吃长旺。
沿途小食口齿留香人留情
每个景点门口,总有一排小吃摊,恋爱豆腐总是这里最不受冷落的。看到那一块块洁白的豆腐在铁烤床上不停翻动,几分钟后顿时变得外皮焦黄油量圆圆滚滚,像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小猪,豆腐的香味也不停撩动人的欲望,顾不得样子如何,挑来便往嘴里送。贵州菜肴讲究蘸水,无论豪华的餐厅还是路边小摊,许多美食离不开蘸水调味。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烧的香脆的恋爱豆腐,吃时再配着蘸水,咸辣爽滑,更是让人停不下来。
花个十块钱,坐在小马扎登上和老板边吃边聊,能吃上半个多小时。恋爱豆腐的物美价廉,一直被坚持着。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豆腐一个铜板可以买两个,花上几十个铜板便可以慷慨大方地请客了,所以时常有一对对青年男女光顾豆腐摊。买一盘豆腐,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逐渐谈起恋爱来。久而久之,烤豆腐就改名为“恋爱豆腐”了。
荞凉粉是另一道当地名小吃。戴明贤在《一个人的安顺》中曾写到荞凉粉,“以甜荞磨浆,加卤熬制,冷却后成固体。切成小块,浇以腐乳,红油(油制辣椒)、姜水、蒜末,撒上葱花、炸黄豆、炸花生,拌匀后,以小竹叉叉而食之。香辣浓烈,极富刺激。青年男女最嗜此物,百吃不厌。”荞凉粉一般作午后小吃。骄阳之下,聚而食之,汗出淋漓,有如曹孟德读陈琳檄文而头风顿愈,痛快之至。
还有一道小吃,“丝娃娃”又称“素春卷”,除了美味,也被一些当地人视为美容去痘的偏方。丝娃娃因其形状颇似出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故名。又小又薄的面皮小饼包进萝卜丝、豆芽菜、酸菜丝、折耳根丝、海带丝、香菜丝等等卷制而成,当然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酱汁,食之酸、辣、凉、脆,极富特色。在婚嫁喜礼中也常能看到丝娃娃的身影,取其“娃娃”的好意头。
民族风味食罢“三绝”无美味
花江古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关岭县境内,紧邻峰奇谷险、风光无限的花江河大峡谷。小镇处于一片田野之间,四环青山、绿树葱茏。青山青石装点这个古老的小镇,显得那样的纯朴自然。在花江古镇,“花江狗肉”、“花江剪粉”、“花江酒”并称为“花江三绝”。
俗话有“十月有个小阳春,花江狗肉胜人参”。花江还是以狗肉最享盛名。传说狗为布依族带来了谷种而一直受到布依人民的尊重。以前布依人是不食狗肉的,但这种禁忌后来被打破。如今布依人在“六月六”这种传统的节日里必以狗肉款待贵宾,尤其是青年人聚会或在较大的宴会,都绝对少不了以狗作馔。花江狗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据说有三种理由,其一是狗肉可以治病,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之功能,对年迈体弱,小儿尿床症效果最好。一般人冬天吃了狗肉可增加热量,夏天吃了狗肉可降热。
花江剪粉的美味与花江狗肉并称“一绝”,其外表薄如纸、白如雪,筋丝好,下锅经得起煮,食用前用剪刀剪成小段,装入碗中再配以可口的作料搅拌,醇香诱人,可口如意,食之者无不赞誉。而“花江三绝”中的第三绝花江酒,是当地人家家必备的名产,在花江镇盛产中药材,当地居民自家酿制的花江酒,还没入口,人就先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