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肖雅文化艺术公司成立十周年专场在逸夫舞台演出,“温高棚爆”,令观众如痴如醉。越剧名家萧雅创办的这个民营剧团,经历种种艰辛,证明了“野百合也有春天”。据了解,这样一台高质量的演出,舞台装置、服装等等,所费都能省则省。
这可以说是“花小钱、办成事”,投入不多,照样赢得满堂喝彩。当然,这与剧团的民营身份脱不开关系。花自己的钱,总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容忍任何浪费。给人的启发是:能不能办成事,关键不是砸下多少“银子”,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实现效益最大化。
要办成事,尤其要办大事,一般总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该投入还是要投入,甚至是大的投入。有些事,不花大钱,的确办不成。但也有些事,未必需要花那么多钱。在不必要的事上投入过甚,不仅损耗金钱,还会引来质疑。例如,长春建筑学院耗巨资建欧式图书馆,被戏称“像美国白宫”;云南省富源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耗资千万办演唱会,虽称由煤老板出钱,依然被叫停;一些地方热衷节庆活动,绞尽脑汁办这“节”那“节”,“桃花节”开幕然花期未至,就插假花充数,国家禁止大操大办节庆活动,就纪念古人诞辰打个擦边球……这些都是近几年公众诟病的对象。
也许有人觉得,有钱投入是好事,哪有计较钱多的道理?这也未必,有时候还是计较一下的好。首先,为什么花钱?是为了丰富公众生活还是突出官员政绩?如果官员好大喜功,无视发展规律,违背公众意愿,那么表面繁荣的底下,将是劳民伤财。
其次,花的是谁的钱?肖雅剧团花自己的钱,所以精打细算,而在其他事情上,如果花的是公共投入,就更要好好计较。有些地方,喜欢“政府搭台、企业出钱”,但企业不是傻子,花了的钱换来了什么利益,也值得计较一番。
再次,钱怎么花?如果公共投入在程序上草率、在细节上含糊,就会产生权力寻租的空间,成了少数人自肥的幌子。最后,办成了什么事?面向市场的,自然有市场评判;有些看不到直接的市场回馈,却又关乎公共利益的,就要有公众参与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
虽然经济发展成果累累,但抵制铺张浪费、讲究勤俭节约,不会过时。社会上,有一种片面追求大投入、大场面的风气,一些企业小富即奢,手笔大得很,办周年庆、年会,邀请众多明星,堪称“小春晚”,但往往只迎合了少数高层的喜好,普通员工兴趣寥寥。这种风气,在不少领域都有显现。很多时候,花小钱,更加游刃有余。办成大事固然好,办不成大事,做成点小事,也不错。积少成多,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