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和理事,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外汇与汇率、离岸金融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管理机制。
近年来,他多次进中南海出席国务院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专家会议,以及在国务院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专家咨询会议上,为高层决策提供建议。
采访印象
经济学家常年和数字打交道养成的严谨务实,与上海男士为人处世的低调谦和,在连平教授身上兼而有之。接受采访他有问必答,耐心详细,对于尖锐敏感的问题从不回避。
他几乎每周都要出差。闲暇时爱好摄影和音乐,他最爱柴可夫斯基。他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蕴藏丰沛的情感,尤其善于表现爱情。”
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大力度向前推进。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表示,存款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有望在最近一两年实现放开。央行为何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分步进行、慎之又慎?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作为医治我国经济弊端的一剂药方,利率市场化不能包治百病,也绝不是只有正面效应而无任何风险。利率市场化不只对存款起作用,还将对资本市场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将上升
金融改革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化完成后的5年里,银行机构倒闭数量急剧上升。这就是令美国金融业心有余悸的“储贷危机”。
利率市场化后,中国预期会出现哪些变化?连平指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众所周知的积极作用,但银行业将面临利差持续收窄、盈利迅速下降的挑战;资金在各个市场频繁流动,短期负债占比提高。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的利率。连平教授预计,利率市场化后的一到三年,我国存款利率将快速上升。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大部分国家的存款利率都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短期内如果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将上升超过1%;中长期看,存款利率平均水平将最终会上升2-3个百分点。
存款利率的快速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贷款利率“水涨船高”。他分析说,预计未来一个时期,除非经济出现显著下降,否则货币政策难以明显放松。预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最终会上升1.5-2个百分点。
他认为,利率市场化还会对资本市场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初期股市会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债券融资成本将上升,同时股票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更多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但需要提醒股民的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上升会使固定收益类产品更受投资者青睐,初期可能会分流股市的投资资金。
存款藏“水分” 存贷比需优化
“余额宝对老百姓来说是有好处的。它吸引了那么多资金,根源还是市场流动性紧张,余额宝用协议存款的方式高价把资金卖给银行。但如果规模越来越大,银行不需要这么大量的高成本协议存款,余额宝收益就会下降。”
对“这宝那宝”,连平教授的看法是,作为创新,只要符合市场规律,又不违法,不能称它为“吸血鬼”。但蕴含的多种金融风险不得不防,比如流动性风险,为保证余额宝在非基金交易时段也能即时赎回,天弘基金扮演了垫资的角色。一旦赎回超出备付金规模或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挤兑”压力下后果很难预测。这毫无疑问会搅动金融市场,影响金融稳定。因而作为中介,余额宝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此外,余额宝们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短期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也会明显上升,实体经济承受压力。
连平近年来主张,由于行业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性存款占比持续下降,同业存款占比持续上升,应逐步弱化直至取消存贷比这一制度安排。在当期难以取消的情况下,可以对指标加以改进和优化,如将部分较为稳定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口径进行管理。
“近年来存款增长速度看似不低,2013年在贷款增速下降同时,存款增速还略有上升,这其实是假象。因为存款统计数据中存在‘水分’。”他直指“钱紧”现象的原因。
存款“水分”是这样产生的: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满足市场信贷需求,贷款增长具有一定“刚性”。在存贷比监管下,银行每贷出去75元,需要100元存款。为了保证贷款能够按计划投放,银行必须在相应时点上保证存款达标。于是,存款月末陡增,月初骤降,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高计”了银行存款。平常时段,一部分存款退潮成为同业存款。而偏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有可能因为存款增量中的“水分”而实际多缴,使流动性问题雪上加霜。在存贷比考核下,银行追逐存款导致市场资金阶段性紧张,是流动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建议,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为好;必要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每次0.5;为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发行融资提供便利;鼓励地方政府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减少对银行贷款和“影子银行”融资的依赖等。
建立政策性银行支持小微融资
小微企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就业。连平说,从实际调研的情况看,利率市场化对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已经显现。
目前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在30%-50%,最高的达到60%。而大多数小企业因为条件欠缺,无法从银行贷到款,转向其他渠道。据从事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代理中介公司了解到,目前上海地区这类贷款的利率高达18%左右,再加上3%左右的手续费,融资成本高于20%。
他指出,现在企业的负债率较高,企业成本中,融资成本是很大一块。中小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负债越多,融资成本就越高;如果不负债,规模就难做大。金融市场欠完善和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问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市场化自发调节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全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真正能拿到贷款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他呼吁,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吸引民间资本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还需建立政策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
他介绍说,很多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很大。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都有专门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给出的贷款利率较为合理。在市场建立示范效应后,其他银行想做小微业务,不得不把利率降下来。他认为,中国政府财政状况不差,外汇储备较多,小微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可以由外汇储备来承担。
个人观点
钢贸泡沫仍是今年风险点
钢贸泡沫是这一轮经济下行中冒出来的风险点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钢材价格从几年前鼎盛时期到目前下跌了一半,一大批钢贸商倒闭破产。钢贸行业联保联贷金额巨大,银行业两年来一直在处理钢贸泡沫破灭这一棘手问题。
钢贸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他分析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一是钢贸和钢铁行业的景气关联度高。从事钢贸的基本上是民营企业,投资过热时,盲目借了很多钱,把盘子做很大。经济一旦下行,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贸行业一下子垮塌。二来是和钢贸贷款的模式有关,即风险大,杠杆率高。钢贸贷款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往往重复抵押,数倍过度担保。只要银行肯发放贷款,钢贸商会尽量满足银行的需求,比如存款、买基金。“为什么钢贸能扩张那么快?关键一点是因为其了解银行的弱点。这和银行内部激进的考核有关。银行容易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失去平衡,更多考虑业务拓展,而放松风险控制,最后导致钢贸出现坏账的比率相当高。”
近年来商业银行冒出的不良贷款中,钢贸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良贷款的损失率非常高,大面积收不回来,主要靠银行风险准备加以核销。去年底,财政部出了新的规定,对银行不良资产核销提供了便利。钢贸问题2012年冒头,2013年集中爆发,据他估计,2014年仍需要重点加以清理。
“之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0.8%,2013年到了1%,今年可能上升到1.1%-1.2%。”这个数字说明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通常在2%以下。连教授解释说,不良率并不是越低就越好,作为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要允许有一点不良资产,否则经营必然过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