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听说上海音乐厅举办“音乐午茶”项目,了解后才知道,这个项目按其介绍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公益性。一小时演奏票价才10元,还提供茶饮,确实有所值;二是午间休闲。插在中午工作间隙,以求听众释放工作压力。三是沙龙形式。不仅演出场地小、容纳听众少,受众也针对富于音乐品位的人文社交圈;四是业余性。由艺术院校专业学生或是青年艺术家业余演出。
这在上海是新事物。然而仔细想来,不禁要问:行得通吗?
“音乐午茶”的时间,定在12时到13时。但是上午刚下班不吃午饭就飞身赶到上海音乐厅,午后1时又飞身回到办公室,有几人能做到?所以,其听众只能是局限在一些自由作息的白领,而且还要上班地点就在上海音乐厅附近,否则赶不及。
至于作为“随时聆听音乐”释放压力的一种休闲,那就更不着边际了:依我的揣测,有幸去聆听“音乐午茶”演出的,只能是一些公司高管、艺术创作、艺校师生等弹性上班的人士——只有他们,才有时间和兴趣在中午去出席“音乐午茶”。这么狭小的受众范围,还谈得上多少公益性?
不过,人以类聚。若是把“音乐午茶”作为强化现场音乐体验的音乐沙龙,倒是一种好形式。有同样音乐爱好的人士,中午聚在一起喝茶论道,交友互动,不失为扩大交际范围、获取文化滋养的好办法。青年艺术家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增添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
如果注意到“音乐午茶”项目是上海音乐厅“青年成就计划”的一个延展——旨在通过与艺术院校的长期合作,培养一批年轻音乐人才。那么,不妨还可以把“音乐午茶”看作是音乐专业学生社会实习的舞台和青年音乐人才的才华展示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午茶”是音乐人才从苗子到音乐家的过渡平台。
总之,创办“音乐午茶”是件好事,但还是要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