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六,虽说气温又落到了冰点,但我们当年曾在同一个车间劳作过的六十多位工友兴致勃勃从城市的各个方位,聚集到香烟桥路上的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
原先熟悉的老厂房已无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高耸的住宅楼。新厂已落户在奉贤农业园区。厂历史展示馆的原址楼下是职工食堂,楼上是礼堂。以前,我们曾无数次出入这里。后来,一些工友或上大学、或调离,离开老厂有二三十年了。留在厂里的工友,退休大都也有十来年了。现在来到展示馆,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益民食品一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其前身是美商海宁洋行,初创时为蛋品加工厂,后来改为生产冰淇淋的冷饮厂,出产的“美女牌”冷饮曾行销上海滩。解放后,工厂获得了新生,主要生产罐头、糖果、冷饮和巧克力,是中国现代食品工业发祥地之一、“光明”品牌的诞生地。在厂历史展示馆,工友们细细观看着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份份珍贵档案、一个个熟悉的产品,像是又回到了机器轰鸣、香气四溢的车间。
我们这些工友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进厂的。那时能进“大集体”、“小集体”的工厂已属不易,能进全民所有制的大厂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全民所有制大厂相对福利待遇好,有“大劳保”,看病不花一分钱,那些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干部、教师也要花一角钱的挂号费。食品厂的伙食常让人垂涎。食堂“就地取材”,罐头原料“下脚料”做成的骨头汤、五香鸭颈成了“当家菜”。至今我还怀念当年1角钱一碗、色浓味纯的骨头汤。逢年过节,还会有外形碰瘪、不符出口标准,而内在质量完好的午餐肉、西瓜酱、茄汁黄豆等罐头和华夫饼干的边角料分发给职工当年货。夏天防暑,还有自产的棒冰吃。
食品厂除了“吃”沾了点光,工作十分辛苦。那些年流行过这样一句话:轻工不轻,重工不重。说的是重工业机械化程度高,轻工业主要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我们这些工友都在罐头流水线上劳作过。领料、倒料、预煮、冷却、拣选、装罐、称重、加汤、真空封罐、杀菌冷却、揩听堆桩、包装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是体力活,而且环环相扣,不能有半点懈怠。遇上春秋两季的蘑菇罐头大生产,更是要加班加点地干。当天收购的鲜菇,必须当天加工成罐头。天快黑了,还有一桶接一桶的鲜菇运来,到最后一听罐头滑下流水线,已是次日凌晨了。当时蘑菇罐头供外贸出口,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有“家”的感觉真好。工友们高兴地看到当年自己的辛劳和成绩,如今已“定格”在厂史展览里,“收藏”进工友们共同的“家”。
工友相聚,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有的拿出珍藏了近四十年、在虹口公园举行团日活动的合影,大家激动不已地辨认照片中的你和我。有的喜滋滋亮出了宝贝孙子的新照,“小帅哥!”引来一片赞叹声。“伊格福气还要好,孙子今年要考高中了!”“老早勿晓得多苦,总算熬出头了。”“自己身体多保重。”“血压还可以,按时吃药,适当锻炼,最重要的是心态要好。”“是咯,是咯。大家都一样。”依依不舍告别时,工友们给展示馆留言:“益民”,我们共同的“根”;“光明”,我们共同的“家”。祝愿“益民”永远益民,“光明”永远光明。大家相约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