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台湾金革唱片的小邱送我一张DVD——德国莱比锡市集广场露天音乐会现场实况,时间是2000年7月28日。音乐会题名为《Swinging Bach》(台湾版译《摇摆巴赫》,北京普罗艺术译《摇滚巴赫》),全场演奏巴赫作品,以纪念巴赫诞生250周年。
巴赫后半生定居莱比锡近30年,最后死于莱比锡,也葬于莱比锡,因此莱比锡人视巴赫为这个城市的骄傲。从录像上看,从广场一直延伸到周边小巷,到处是挤得满满的人群。音乐会进行到一半时下雨了,人群非但没减少,连打伞的人都不多。撑伞多势必影响后面观看。欧洲人处事不愿意打扰人,由此可见一斑。
音乐会邀请的都是大牌,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鲍比·麦克费林:一个人,一张嘴,一支麦克风,没有任何伴奏,却唱出了那晚最让人激动的“音乐”。尤其当他指挥台下听众唱《圣母颂》时,上万人的声音飘荡在广场上空,轻轻的,又是满满的,充满了和谐与虔诚,让人感动不已。
上周三,鲍比来上海音乐厅演出了。音乐厅门前少有的热闹,大多是年轻人。
上身一件圆领T恤,下身一条牛仔裤,鲍比的“行头”与街头小混混毫无二致。一个人、一张嘴外加一支麦克风,甚至没有挺直腰板,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随意地朝台下挥一下手,就这么开始了他的表演。
满座的观众席鸦雀无声。鲍比对着麦克风轻轻地“唱”了起来:那只是一连串的声音,没法听得明白,合着似有似无的曲调,就像古老部落老妪嘴里吐出的呓语。整场音乐会没有曲目名称,第一首“乐曲”便长达20分钟。一切都是真正的无标题音乐,纯粹是从那张嘴巴里发出的声音。仅凭舌头、喉头和声带,夹杂着即兴带出的旋律,时高时低,却是难以想象的丰富与多彩。
短短的旋律都是随意哼出来的,然后又随意地唱下去,没有规则,也没有统一的声线,与DVD碟片中完全不一样。那声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常常会有多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甚至形成和声;有时像模仿某一种乐器,又转瞬即逝,变成另一种乐器。这“乐器”其实只是听众的想像,高的时候像小提琴的高音,低又让人想到大号,各种声音的转换完全不可捉摸。
若以音乐分类,博比的音乐无法归类。从前有口技表演,惟妙惟肖,但都是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不是音乐。但博比的表演从头到尾都是音乐,这正是他能出许多唱片并多次获格莱美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