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来信来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刹一刹公祭风了
劳 燕
  劳 燕 

  清明节祭祖,慎终追远,重视的是人伦亲情。现在,不少地方刮过了“公祭风”,举办清明祭祖大典,豪华公祭风陡然升温。 

  诚然,中国兴起的寻根祭祖热,其意味着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意义深远。认祖归宗、慎终追远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各地祭奠活动的过多过滥,多是出于利益驱动,反过来损伤了公众的感情,也损害到政府的公信力。 

  公祭大典往往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一部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近年来,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各地竞相开场。从公祭黄帝、炎帝延伸到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娲、祭孔子、祭诸葛亮等等,不一而足。 

  政府主办的公祭,与众多文化节庆活动一样,都已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舞台。在很多地方,伴随公祭活动同行的,必然是大型商贸洽谈会。而在这种安排背后,折射出的是在一些政府官员的理念中,文化只是经济活动的附庸与载体。有的脱离实际、盲目跟风;有的牵强附会,小题大做;有的故弄玄虚,编造神话。公祭劳民伤财,不少地方举行一两次就办不下去了。既然办不下去,还是不办为好。公祭有弊,不如不祭。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但是,地方政府热衷办“公祭”的风气却越刮越热。每年清明,“公祭”再度来,“公祭”活动越办越热闹,邀请的嘉宾来头越来越大,花费钱财的数目越来越大,官方色彩越来越浓厚,形式和方法越来越庸俗,俨然变成了一种“官场秀”。这种不良的祭祀活动,除了劳民伤财、污染环境,还使得祭祀文化步入歧途,民族优良传统难以发展下去。某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唯利是图地借清明节做秀,是信仰缺失、思想庸俗化的表现,只会失去人心,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以官场做秀为主的“公祭”可以休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来信来论
   第A08版:理福专版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大案追击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 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3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指南
让信誉破产的企业举步维艰
一语中的
三言二拍
该刹一刹公祭风了
日报观点
天价龙井
“保险理赔纵容酒驾”就像是醉话
网友声音
新民晚报来信来论A07该刹一刹公祭风了 2012-03-24 2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