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东海小洋山岛,太阳微微露出海平面。迎着一缕缕阳光,顶着一阵阵海风,民警蔡胜奎精神抖擞地驾车行驶在码头上,大海就在不远处,仿佛触手可及。码头边上一座座硕大的红色吊机耸立一旁,机械臂膀拽着集装箱,不知疲倦地上摇下摆,一辆辆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不停,一片繁忙景象。这里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枢——洋山深水港,地处上海最东端,是每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也是洋山边检民警每天保驾护航的国门。
蔡胜奎今年刚满30岁,他的职责之一是登轮核查靠港国际航行船舶情况,维护洋山口岸的安全畅通。2006年参加工作时,洋山边检站刚组建不久,现在,“80后”的他已随着洋山港一起成长,成为边检站里的资深青年骨干。早晨5点,大部分人仍沉静在梦乡之中,蔡胜奎却已经在码头上工作了5个多小时,一晚上迎送了7艘外轮靠离泊码头。此时,前方一期3泊位处,一艘中远外轮刚刚入境靠泊,蔡胜奎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
这是一艘十万吨级的远洋巨轮,来到船下,高达五层楼的近百级舷梯映入眼帘,蔡胜奎在舷梯口整理了一下警服,顺着稍一用力便一沉一浮的湿滑台阶稳稳上行,如履平地。“刚参加工作时,爬完这么高的舷梯也是双脚打颤,现在已经习惯了。”穿过海风强劲、油污湿滑的甲板,蔡胜奎进入船舱,在与船长简短交谈后,他开始了解船舶情况,核查海员证件,不到十分钟便完成了整个核查工作,这样的效率让上一个港在某国遭受到整整两个小时核查的船长高兴不已。“早一点检查完,就能留下更多的时间给船员准备,让家属有更多的时间团聚。这对长年航行海外,停靠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的船员来说,尤其宝贵。”核查完毕后,蔡胜奎便与船长挥手告别,刚刚收到消息,又有一艘外轮抵港了,他必须尽快赶去现场接船。
“往来洋山港的远洋轮越来越多了”,蔡胜奎如是说。确实,洋山港2005年底开港时仅有5个泊位,每天靠泊的外轮不超过5艘,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天然气供应、集装箱装卸于一体,拥有18个泊位、近10公里海岸线的东方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出入国际集装箱船舶万艘次,是上海港跃居世界第一大港的推动引擎,发展速度迅猛。而洋山港的建设速度同样惊人,从2002年6月东海大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5年12月迎来第一艘船舶,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洋山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明日请看一篇《地空接力营救韩国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