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则17岁名校生为摆脱学习压力而用哑铃杀母,事后仍称无悔的新闻发人深省。
有些家长如此着力于孩子的教育,究其缘故,不外乎如下数点。首先是唯重名利、目光狭隘的成功观。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封建遗朽影响下,家长们为了孩子将来得以五子登科、光宗耀祖,近乎疯狂地命令甚至逼迫孩子读书。不少家长将成功的标准狭隘地定义为:学历越高越好,海归更好;收入越多越好,富豪最好。工作稳定光鲜才好,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国企最好。而学历不高、收入不多、不太光鲜不甚稳定,但足以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愉悦心情,进而修身齐家、充实一生的众多好职业则不入其法眼。其次是错解关爱子女的内涵。家长们大都认为只要孩子日后能按上述标准功成名就,哪怕是现在因逼迫孩子读书致亲子关系紧张,子女因厌生恨也值得。而男孩杀母案无疑是对这种错解的残酷的诠释。再次是迷信例外论。家长们大都坚信自家孩子是天才,或至少有天赋、潜能,只消早日发掘、激发其天赋和潜能,他日必成大器。惜哉!这其中绝大部分倾注大量精力、财力的家长,换来的仅是竹篮打水。最后是病态的落后恐慌、盲目的从众和攀比心理。无甚必要的早教、胎教,在部分家长眼里意义非凡。
那种不以孩子兴趣为前提的浮躁和瞎操心到头来不但让孩子累趴在跑道上,更为家教、辅导、考证、培训等趋利产业做了嫁衣裳。家长间攀比炫耀自家孩子如何出息多么了得,其中到底有多少粉饰和谎言?又有几分无奈和不甘?
少年杀母,罪恐难恕。然育此等恶果之家长果能辞其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