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农历的正月初二,我应战友老沈之邀,去苏北的腹地—兴化市参加他孩子的婚礼。
苏北,地处长江以北,上海人俗称为江北、称当地人为江北人。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江北,在当时上海人的眼里是贫穷的地方;江北人,在当时上海人的眼中是城市的边缘人。当时,我是学生干部,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主动接近苏北同学,往往看到的是他们一贫如洗的生活条件(父母们常年的三分钱午餐),听到是同学家长的哭述(孩子的学习落后)……“苏北=贫穷”这个概念,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正月初二的上午,我们乘上战友派来的中巴车,上了沪宁高速路。仅仅1小时30分,江阴长江大桥已迎面而来……我们看到了广阔的苏北平原,土地平整,植被覆盖,没有一点泥土裸露的荒芜感。车在兴化市中心穿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像来到了江南水乡。只见大河小河水网纵横,大桥小桥连东连西,兴化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余条,大小桥梁88座。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老城厢已修缮一新,新城区的政府大楼、体育场、文化设施非常气派,特别是马路宽阔、绿化整齐的优美环境,令人心旷神怡。给我的第三印象是:百姓生活休闲,老街上人来人往,传统小吃,生意兴隆。新街上的大卖场内,人头攒动,万物皆备,百姓的衣着与上海并无大的差距,我所接触的数位兴化人都讲,“我们的生活很悠闲”。
通过与兴化人的近距离接触,让我产生了两个感想:一是兴化的历史很悠久,我所看到的文化遗迹,“五代”、“北、南宋”、“明代”,好像“清代”的文化事件就发生在昨天,而且数量很多。有对兴化的经济文化产生直接影响的历史人物,如范仲淹、施耐庵、刘伯温、郑板桥、严复等中国历史大家。二是兴化人不甘于现状,好像在骨子里就有一股勤奋、吃苦耐劳、能牺牲眼前的生活质量去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夫妻二人,摇只小船,从做些小本生意到跑水运建材,赶上国家改革开放,各地基本建设大发展,到逐步从自家田头做到了数百公里外的上海码头,然后又从甲板跨上岸,从帮助打工、省吃简用,到完成基本资金积累,最后在上海买房,为孩子在上海找好工作,可以用短短的20年时间,把自己和全部家人变成了新上海人!这种跨越式的变革实例,在兴化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兴化,只是苏北大地的一个缩影,短短的数日经历,已完全颠覆了我原先心目中的苏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