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遥远而令人亲近的村庄。这是一个拒绝“城镇化改造”而能留下人们灵魂的圆满的地方。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风格特异的古建筑群,整个村庄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屋檐层叠,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它的名字叫:桂林市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
这个村落距桂林市只有20多公里,坐西朝东,对面是苍翠的笔架山,贴身是玉带似的护龙河,小小的古桥映着倒影,掩映成荫的古榕、桂林和竹林,为经过600多年风雨洗磨的古屋、古楼、古院、古巷、古井,带来足可安顿身心的平静和怡宁。依稀有洗衣妇、挑担翁、戏水童的身影,700多村民过着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
江头洲村令人嗟叹的不仅是它的古老,更在于一旦和它相遇,那古朴的民风习尚,那弥久的清正雅训,那自然美、历史美的圆融一体,可以疗救我们至今不敢碰触的伤口。
江头洲村以有周氏“爱莲祠堂”而扬名。据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上记载,江头洲“周氏系出濂溪德盛者,泽弥长宜发之伟乎”。濂溪为宋代哲学家、文学家和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别号。他不是广西籍,而是湖南道州营道县营乐玉楼回堡(村)人。幼承庭训,学优级则仕,官至知县、判官,嘉佑六年(1061年)任虔州通判,被封为国子博士。他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的引领者,著有《太极图说》,带出高足程璟、程颐,即理学界盛名的“二程”。他的另一载入史册的名篇,就是《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显然,周敦颐是借“莲”喻人,自说自励。“爱莲”也因之而成为周敦颐后裔的祖训,成为寻求高洁的“爱莲文化”的渊源。他的后裔自明代洪武年间迁至广西桂林灵川后,在江头洲落脚,就建起了“周家祠堂”,1882年动土,历时六年竣工,占地1200平方米。祠堂办义学,设私塾,为周姓子弟授业传道。子弟们皆以先祖周敦颐的君子情操勉励自己,就像祠堂高挂的楹联“世德乡举选,宗盟令法传”那样,木铎传薪,以洁身自爱为圭臬。
笑傲得失而返朴归真,无疑是一种大智慧、大修行。才高八斗的陶潜,历尽繁华而魂归桃源;洒脱不羁的李白,尝遍枯荣而放鹿青崖,觅牵名山赐予的大音稀声;感忧时世的杜甫,阅尽炎凉而吟叙草堂,咀嚼至朴至简的怡静。在江头洲这个古村,在进士街、秀才巷,那些高人骚客,也都洗尽污秽而一一回家,共同构筑周氏宗族祠堂——“爱莲堂”。祠堂的两侧是“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足平安”的楹联,周氏子孙将“爱莲堂”作为读书处,在此背诵四书,修炼心性,吟诗习字,“爱莲”子弟也一个个出人头地。仅明清两代,小小的江头洲村就出过7名翰林,6名进士,25名举人,106名秀才,七品以上的官员达34人,其中有“五代知县”,“三代庶吉士”,还有“父子翰林”。一代又一代,他们信奉“子当父作马,父望子成龙”的嘉言,在官场清俭奉公,感受人世浮华之后,老了又回归故里,以若愚之举独善其身,默默地经营这一延续文脉的“爱莲堂”。
“爱莲堂”作为有600多年历史的古祠、古院,石木结构,风采依旧,精湛的工艺和文化底蕴尽显明清建筑的特色。最令人惊奇的是堂院两侧高高的、非同寻常的窗户。南房窗格,上方布局成“慎言”、“敏事”,下方是“亲”、“贤”二字的图形;北房的窗格,上方成形为“循理”、“遏制”,下方则是“的”、“秀”二字。此类全部用木榫打造的美妙工艺,乃全国独有。祠堂里令人注目的,还有隶书写成的《周氏家训》。“家训”上明示着“吾家风尚,素为严禁;规行矩步,奉莲指教”,“六德六行,从小悔教;祛邪传儒,立身厚道”。“家训”勉励送子读书以“增知博学”,若中及第,则严格要求“出仕为官,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务民”。由于牢记家训、祖德,做人为官以祖训为本,故而“爱莲”才子,仕宦也风流。如周冠、周绍是远近载誉的“父子翰林”。周冠于咸丰年中进士,历任国史馆纂修,官至三品,著书七部,文章闳中肆外。他在出守河南汝宁府时,赆以千金,坚决不受,百姓称之为“周青天”;光绪壬寅年中州鼠疫,他捐薪施药,救活2000多条人命,百姓赞之为“救命清官”。又如周履泰,在出任浙江常山知县时,也能像先祖周敦颐一样,为官正直,恤狱雪冤,为民作主。从江头洲村走出去的官员,都亭亭净植,不追求富贵利达,即便身处污浊环境而脱俗玉洁,保持着莲花君子形象。因此,江头洲成为世人称道的“百年清官村”,于今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风至上、清正雅训、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成为所有江头洲村人的追求。造访这样的古村,不啻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深情对话。如果我们在物欲横流、野蛮粗鄙的地段迷失,那么,就去看一看这里的人们如何在风雨桥的长亭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