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既是作家又是画家,名声在外,他的文章和绘画用不着我在这里多说,这本书是他的摄影集,就谈谈他的摄影。戴老师似乎不常拍照,谁也没见过他挎着长枪短炮招摇过市。有一次我与他去欧洲,只见他每天一副悠然的样子,根本没见他像常见的摄影师那样夸张地爬上落下。等到回宾馆,看他检验相片,我一看,真的感到了所谓的惊艳。我们是一路同行的,他到过的地方我同样都到过,怎么会让他拍到这些镜头的?他拍下的照片居然每一张都如诗如画,连天空都蓝得不可思议。
戴老师笑了,他说:“你这句话就不对了,打开你的相机看看,你拍的天不蓝吗?你说的灰蒙蒙的天空是哪里拍的?这里的空气太清新了,所以才蓝得像蓝宝石一样可爱。我们不是常常说要让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吗?比较一下天空,就看到差距所在了。而这正是你这个环保组织领导人的庄严的重任。”
戴老师很喜欢微电单反,他甚至认为,通常情况下,高品质的卡片机其实就够用了。他讲过一件外国摄影家的轶事:摄影家的儿子抱怨他老爸,说他老爸老是使用一架老掉牙的破相机,货真价实的破,上面还粘了胶布,丢人现眼,让他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他老爸大笑,对他说:“小子,人家要看的是相片还是相机?拍得出好相片就是好相机。小子,你记住,其实拍照不是用相机拍的,而是用眼睛拍的。”套用一句熟话,他儿子听闻,当下大悟。
戴老师反感“唯武器论者”,招摇的相机不仅自己不方便,还误事。他举圣彼得堡书城为例:几位挎着大相机的朋友刚进书城还没有开拍,就遭到了工作人员的干涉,不准摄影!而他的微电单反一路畅通,觉察到被摄的对象还向他点头微笑。当然,我以为这与他的儒雅举止也大有关系,谁会阻止一位雅士记录美呢?这本《唱游俄罗斯》里,就收进了多幅摄自该书城的照片。
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欣赏戴老师的摄影,除了欣赏光影、构图外,特别注意到了环境。除了上面提到的蔚蓝的天空,还有郁郁葱葱的植物、壮丽美观的建筑群,其实都是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如果环境保护不能从一点一滴的小地方做起,那么再美的风景也会变得越来越丑。
环境保护同样不能“唯武器论”,要从净化心灵起步。
(本文为戴逸如新著《唱游俄罗斯》序。将于明日上午10时上海书展签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