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音乐无“距离”
虽然田丰去世已十多年,但他的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却在今年才被上海爱乐乐团搬上舞台。从吴碧霞与乐队合作的《洱海渔女》开始,乐曲中散发的西南少数民族旖旎情调就绕人耳畔,沁入肺腑。云南的听众似乎对闪烁着地方色彩的旋律更有共鸣,随着轻盈欢快的傣族《赶摆路上》、深沉感伤的摩梭族《摩梭葬礼》、喜庆活泼的景颇族《舂米酒》渐次奏响,听众无不陶醉在美不胜收的音乐之中。
中场休息时,记者听到几位听众在说:“以前总感到高雅音乐离我们很远,但听这些交响乐合唱曲,又觉得与我们非常贴近。”
田丰的不少作品,是在云南采风和体验生活后创作的。这位作曲家在走访少数民族村寨时,发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和经典性后,还在云南办起了音乐传习馆,一待就是十多年。因此,他的交响乐创作超越了运用民间素材的层次。用上海指挥家张亮的话说就是:“田丰作品的旋律有生活气息和鲜明的特征,技巧运用虽然简单却相当新颖。遗憾的是,这类‘接地气’的作品现在真的很少。”上海爱乐的几位演奏家也告诉记者:“田丰的作品我们演奏时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所表现的意境,所以舞台上下的互动十分活跃。如今交响新作品演出不少,但大量作品刻意追求创作技巧的新颖和前卫,忽视了听众的审美需求,就如天空飘的云,高高在上,不久就随风而散。”
“排列组合”不可取
国内音乐界人士曾长期保持下乡采风和体验生活的优良传统,奉献了大量佳作。黄准为创作《红色娘子军》电影音乐多次赴海南;朱践耳60岁后创作交响乐,只身到云南原始森林中寻访寨民、积累素材;何训田为创作《阿姐鼓》,在藏区与藏民共同生活……在生活体验中,他们不仅积蓄了丰厚的素材,还获得了创作灵感,情感和思想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因此,不少作品因为“接地气”而深受欢迎。据记者了解,随着传播手段的发达,如今许多作曲家的创作素材往往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几段原生态音乐,采风也只是走马观花,许多作品只是素材的排列组合,更多作品刻意追求不加消化的现代技巧,上海爱乐的几位演奏家说:“不要说听众不知道在听什么,我们在台上也是照着乐谱硬拉。这种皇帝新衣般的作品,还是少点为好。”
资深记者 杨建国(本报玉溪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