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脏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虽然每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幸存者至少有2000万,但其中多数人有很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我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每年新发50万人,现患200万人,而每年接受“搭桥和介入”等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治疗明显落后。更令人不安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心脏性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另外如心衰、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导致猝死。一项针对国人的调查表明,在高度重视心脏健康的98%人群中,有63%的人报告他们已被诊断出至少有一种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医学问题”,包含:心脏病(21%)、肥胖(17%)和中风(7%),只有29%的人坚信自己没有上述任何疾病,这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国人心血管健康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发达国家心脏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相反,在过去15年里,我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如果能改善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摄入不足、超重肥胖、体力活动过少等情况,心脏病的发生将被有效遏制。
具体来说,心脏病有两大类危险因素:
一类是可调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或有关。
1.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如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
(2)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导致),竞争激烈等。
2.自身危险因素: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等。
(2)睡眠过多或不足。
3.情绪因素:情绪不良如激动、精神紧张、慢性压力等。
4.运动危险因素:
(1)缺乏运动:长时间坐位,体力活动少,BMI异常(超重或肥胖)等。
(2)过度运动:如过度使心肌肥厚等。
5.不良生活习惯危险因素:
(1)饮食不当:如大吃大喝过剩导致肥胖,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或不新鲜,盐过量,饮水不足等。
(2)吸烟:主动或被动。
另一类是不可调的危险因素。
1.增龄(衰老)。
2.性别。
3.种族。
4.家族史。
此外,还有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的其他疾病。
1.有“三高”症状: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
2.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3.消化道疾病:如胃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
4.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
5.肾血管异常。
6.血小板异常。
7.口腔卫生不佳引起的牙龈炎等。
从上述可见,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可防可控的。因此,为了降低心脏病的罹患率,我们要做到:“全面养护,年轻血管,健康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