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这次降价,仍是质疑大于赞许:许多景区门票价格本来就很高,动辄一二百元,即便小幅优惠,也依然不菲;有些景区今年已涨过价,优惠幅度抵不过涨价幅度;黄金周恰逢客流高峰,降价又会吸引更多游客,超过景区承载能力,破坏景区的生态人文环境……
这些疑虑,都有道理。不过,降价总比不降好,更比趁“节”打劫、胡乱涨价好。实际上,大家“吐槽”的也不是降价本身,而是不断攀升的景区门票价格,以及与高价很不相称的景区管理水平。
因此,不妨把此次“十一”降价当作一个案例,观察一下各景区将会怎样应对大客流,研究一下票价、管理、客流的相互作用。好的经验可以推广,坏的教训当然要曝光。只有了解当前景区管理的现实状况,才能看到与公众期盼的距离是远是近,进而有的放矢,改善弊病。
例如,很多景区涨价时都喜欢把“控制客流”当作一条理由。价格确实是影响游客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提高价格显然不是控制客流的唯一选择。提前预约、分时段游览、设定每日游客上限,都是有效的管理手段;仅靠涨价,绝对挡不住人流的汹涌而来。即将实施的《旅游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这个“十一”,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都可以关注一下各个降价景区如何应对可能增加的客流:是放任自流以谋求更多收入,最后再来“哭诉”降价对景区承载能力的“负面影响”,为下一轮涨价埋下“伏笔”?还是提前做好准备,保证游览秩序和质量?很快就能见分晓。
进一步说,应该理清景区管理上的欠账,分清各方到底做了多少工作,继而弄清景区管理的成本、门票价格的构成和门票收入的去向,找出更有利于保护生态人文环境、更能体现公众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景区运作方式。近几年来,景区门票“三年必涨”“逢听必涨”,但每次的凭据几乎都是一笔糊涂账,倒是几个以景区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地方政府也颇看重“门票经济”带来的收入。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区都是公共资源,实际上却被“私有”了。给景区造成生态人文环境压力的,不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而是经营者无法填满的欲壑。对景区来一个全方位“扫描”,这个“十一”同样是机会。
国庆降价,优惠虽好,可惜是暂时的。如果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管住景区的涨价冲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令公众享受到真正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