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家园艺公司几天前开发了一款新产品“番土豆”。根茎处长土豆,开花后结番茄,味美且产量高。收获时只需连根拔起,就可在根部摘土豆,在枝头收番茄。
从曾被认为不可思议的想象转为最终成果,主创者保罗历经多年反复试验。照片里,他站在“番土豆”旁,满足地咧嘴大笑。从保罗的笑颜,联想到一个小男孩的哭脸。
前两天,朋友4岁的儿子得到了人生第一个“红叉”,委屈地回家哭诉。起因是,幼儿园中班的老师教了一首儿歌,放学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背给家长听。小男孩兴致勃勃地朗诵,家长小心翼翼地听写,老师逐字逐句批改,并留下一个红色大叉——只因为把“妈妈爱做饭”记成了“妈妈爱烧饭”。
相差一字,有何区别?孩子融入自己理解,不死记硬背,非但没得到鼓励,反被要求改正错误。幼儿园尚且如此抠字眼,想起日后还将接踵而至的各类试卷,朋友无奈地摇摇头。
“他喝醉酒时,就像一个没了气的救生圈。”“你爱我吗?是不是爱得比天还高?”许多成年人很难想到的巧妙比喻,都出自他儿子之口。“老是对‘做饭’打钩,对‘烧饭’打叉,小朋友的想象力,恐怕会被一点一点消磨。”这是朋友最担心的。
在《小王子》的开篇,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如此描述:6岁男孩画了一幅画,一条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拿给大人们看,没人被吓倒,因为他们都只能看到一顶帽子。大人们还劝他,别再浪费时间画蛇,把心思放在好好念地理、历史、算术和文法上。孩子感到沮丧,不想再当画家。他说:“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要跟他们再三解释,实在太累。”
一些孩子坚持自我,后来成长为达利、米罗、毕加索……技法固然炉火纯青,但帮助他们成为绘画天才的,是弥足珍贵的无邪童真和无尽想象力。
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长者言传身教,传授做人道理的同时,会不会虚心向孩子学习?大人与小孩互动,并非主导和从属,而应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不是刻意放低身段,去哄,而是真心诚意,去学。除非,你能想到比“醉汉像泄气泳圈”更生动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