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冲和拙质的奚冈
韩天衡 张炜羽
■ 奚冈篆刻“龙尾山房”
■ 奚冈篆刻“金石癖”
  ◆ 韩天衡 张炜羽

  清代浙派篆刻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前后两段,其代表人物在印学史上被称为“西泠前四家”和“西泠后四家”。前四家中除了丁敬、蒋仁和黄易之外,还有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奚冈。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号蒙泉外史、冬花庵主。祖籍安徽歙县,世居浙江杭州。奚冈少时天资聪慧,喜丹青,因家贫,缺少可参考的古人真迹,便留连于裱画铺中,细心观摩名迹中的山川林壑,骨法用笔,默记于心,归而摹写,如此往返多次,直至形态逼肖后乃止。奚冈在书画篆刻上有极高的天赋,而对科举应试漠然置之,弱冠时方应童子试(录取秀才的初级考试),恰逢乾隆皇帝南巡至浙江,杭州行宫中的白粉墙急需绘图装饰。因奚冈画名显赫,性情耿介,知府王瑞竟遣公差将他拘系至墙前,勒令其速速画壁。奚冈傲骨嶙峋,不畏权贵,在粉墙下居三日,不动一笔,并正色道:“头可断,画不可得。”差役无奈,说:“你哪里是童生,你是铁生!”成为艺林奇闻。奚冈山水笔墨苍秀,深得董其昌、李流芳之法,也擅花卉、兰竹,颇具恽寿平之韵,为乾嘉浙中画坛之大名家。彼时杭州富商豪族装点庐舍,“雕窗粉壁间必得铁生一画张之,而四方士大夫既览湖山之胜,更求画卷以纪游迹,亦谓非铁生不可。”奚冈的声名甚至远播至琉球、日本,“夷人皆悬金以购之”。他的绘画与梁同书书法为时人并重,出色的篆刻技艺也让他坐上了“西泠前四家”中殿军的交椅。

  奚冈习印不像黄易等能幸运地得到丁敬的传授,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浙派篆刻艺术的领悟与传承。奚冈对丁敬极其崇拜,称:“印刻一道,近代惟称丁丈钝丁独绝,其古劲茂美处,虽文、何不能及也,盖先生精于篆隶,益以书卷,故其所作,辄与古人有合焉。”他汲取了丁敬朴茂古秀的印风,白文印上溯两汉,又受到黄易的影响,并以画家独特的构图审美眼光,在个别柔婉的朱文印中加入了抽象的造型与意趣,最终形成了一种散逸冲和、清隽朴拙的浙派风格。奚冈对秦汉印等古代经典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在印款中曾称:“仿汉印当以严整中出其谲宕,以纯朴处追其茂古,方称合作。”并将篆法参考面拓展到汉隶书体,称:“作汉印宜笔往而圆,神存而方,当以《李翕》、《张迁》等碑参之。”“西泠前四家”中奚冈与黄易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常常切磋技艺。奚冈曾坦诚地说:“友人黄易诗翰固妙,而画不如吾。石刻一道,吾实不如易。”黄易也称:“余为奚九作印,亦不敢率应,赏音难得,固当如是。”都将对方视为艺术上难得的益友知己。

  奚冈篆刻创作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之间,随着画名渐隆,他的创作重心开始转移,晚期甚至偃刀专事绘画,加上他迭遭失子丧母之痛,五十八岁即病逝。与蒋仁的性格孤僻,黄易长期宦游齐鲁不同,奚冈久居杭州,对浙派后辈俊英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等在艺术上都有提携,在创作实践与印学思想上又相互感染、交流,他对浙派印风的完善、定型和印人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民生十问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沉潜正脉,遨游古今
冲和拙质的奚冈
侯传芳的钢笔画艺术
淡淡然一派君子风范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冲和拙质的奚冈 2013-12-28 2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