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滴又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砚滴为贮砚水并向砚中滴水之器,供磨墨之用,为文房用具之一。说起这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的清代晚期的胡田窑砚滴,其中还有一番故事。
那是五年前,我利用公休假的时间,到苏州吴江看望中学同学大邱。大邱在带我品尝太湖三鲜等美味佳肴后,便驱车陪我到江南古镇同里观光游览。在参观了退思园、耕乐堂、城隍庙等景点后,我俩便沿着镇上的石头小径边走边聊。小径的尽头是一幢古民居,一位耄耋之间的老奶奶在门口售卖纪念品。在买了些物品后,我提出到院内参观参观,老奶奶欣然应允。民居坐北朝南,青砖小瓦,木格窗栅,院内花草树木繁多,典型的江南大院。在堂屋的供桌上,我发现了这个陶瓷的砚滴。经与老奶奶交流,得知砚滴是祖上传下来的,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经仔细研判,确认并非赝品,便花数百元买下。
这个砚滴从形状上看像个茶壶,长8厘米,高5厘米,背上有一圆孔,用于注水。砚滴除了背部有几朵缠绕枝头的花骨朵外,器身上没有任何繁杂的图案,显得很典雅、很素朴。整个器件胎质自然、釉色光鲜,胎釉结合紧密。后经资深藏者鉴定,确认系景德镇胡田窑制品,出自清代中晚期。
砚滴乃一盈握之物,属文房器具一族,其形以方、圆、水禽、蟾蜍为多,材质有铜、银、陶瓷之分,是专为砚台添水滴墨之用。因陆游有“水冷砚蟾多薄冻”之诗句,故砚滴又有“砚蟾”之别称。魏晋时,初为砚添水的盛器为水盂,而砚滴约产生于唐宋之际,盛于明清之时,衰于民国年间。砚滴器形有立瓜、卧瓜、双桃、莲蓬、蒂叶、茄壶、牧童、蟾、石榴、双瓜等。尽管砚滴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有三点结构是共同的:一是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较高的位置上有一细孔,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有一个圆孔和腹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时,用一个手指按住,把砚滴移到砚台上时,不会有水洒出,只要略松开手指,便有水滴到砚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