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疾病分虚实两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盛用攻邪法,正虚用补虚法。实际情况是,疾病往往虚实夹杂,既有邪气实又有正气虚。如何处理正邪矛盾,解决好攻邪和扶正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金代医学家张从正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主张治病当攻邪为主,邪气去则元气自复。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则悟出:“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强调攻击之法,须视病人体质及胃气强弱而行。
对于久病体虚者,叶天士旗帜鲜明地指出:“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恢复精气是头等重要之事,而精气的恢复,须依赖良好的饮食与睡眠。
驱除病邪,可帮助人体恢复精气,而驱除邪气的方法手段往往又会伤伐胃气,影响睡眠,造成人体精气的进一步损伤,这就要求医者与病家随时审时度势,审慎抉择,在两难中选择一条最适合病者当下状态的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