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园的学员都是精神残疾人,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坐在沙发上,孙秀宝回想着这名学员最近的表现。突然,她想起这名学员白天说过的一句话:“我好兴奋,要去找医生聊一聊。”“对,应该去了医院!”孙秀宝立即拨通医生的电话。不一会儿,医生来电说,人找到了,就在医院门口晃悠。孙秀宝请医生把学员稳定住:“我马上过来接他!”在医院门口看到这名学员天真的笑容,孙秀宝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回到家,孙秀宝回想起自己在阳光心园工作的点点滴滴。
2009年,孙秀宝被安排到刚成立的阳光心园工作时,她儿子担心她的安全,孙秀宝却坚持把这份工作从“可怕”做到了“可敬”。孙秀宝的手机时常会在晚上响起,不是学员诉苦,就是家长求助。学员们往往拎起电话,一倾诉就是个把小时。孙秀宝总是耐心劝导,做他们的坏情绪“垃圾桶”,直到学员归于平静。
18名学员的病症和年龄不同,每个人的情况孙秀宝都了如指掌。有一次,一个学员入园后情绪突然失控。原来,学员自认为已经康复不必吃药,但刚入园又不敢拒绝,抵触情绪逐渐爆发。孙秀宝耐心地向她解释吃药的重要性,直到她完全接受。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这名学员已经离开托养机构,找到一份园林养护工作。看到学员能康复回归社会,这是孙秀宝最开心的事。
通讯员 王晓慧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