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兴化,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绝对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的一些名言名诗,至今广为流传,例如“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
现在兴化市区的通衢大道上,有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街口耸立一座高大牌坊,上书“板桥街”三字,郑板桥故居就坐落在牌坊旁边。
这是一座粉墙黛瓦的清代民居,据说最初系茅屋,后来改为瓦木结构。大门门额上嵌有赵朴初手书“郑板桥故居”石刻,入内有门堂、上下屋、小书斋、小厨房等建筑。四下环顾,小院小屋,寥落简陋,然而墙边角隅,兰竹萧疏,环境清幽雅致,布局朴实无华,别有一种豪门巨宅所缺的文人意趣。
正中堂屋上悬刘海粟题书“郑燮故居”木匾一块。东西房为卧室,陈列有郑氏祖传的家具,壁上悬满板桥木刻楹联、书画墨迹。朝北下屋三间,门额外嵌有板桥手书“聊避风雨”四字砖刻,联想起他的诗句:“闭门何处不深山,蜗居无多八九间”,不是隐寓着主人安贫乐道而神游八极的旨趣与志向吗?
庭院东侧的月洞门内为小书斋,是板桥当年读书作画的地方,书房内陈设古朴,门窗前有天井小院,翠竹疏朗,清新幽静,这是读书人最向往的所在了。郑板桥画竹五十余年,自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每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他的创作灵感,就是这样得来的。
兴化还有一座郑板桥纪念馆,以各种书画墨迹、遗物照片等,展示板桥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看到郑板桥在山东做县令任上,洞悉下层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毅然辞官返乡,在惜别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细细品味,觉得诗中没有后悔,没有委屈,没有无奈,更没有伤感,有的只是心胸旷达者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潇洒。徐悲鸿倾心推崇“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确也不算过誉。
其实,郑板桥的选择是对的,正因为他不阿附权贵,不迷恋官场,回家以卖画为生,才能无官一身轻,无羁无绊,自由自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终成一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