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瑞”开讲人生智慧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永嘉社区党总支书记颜琳——
永嘉路19弄里有个老年助餐点,这助餐点不一般,吃饭、社交、传道授业解惑,全能!
新年里,永嘉社区喜洋洋,我们有4位百岁老人啦!最年长的103岁,亚军101岁,还有两位都是100岁并列季军。开完人代会,回去筹备一件事,请“四大人瑞”到助餐点坐坐,跟居民见见面,聊聊天,大家都沾点喜气!
永嘉社区老龄人口超过了32%,老人家们不少都是知识分子,经济也都不困难,助餐点里一餐饭从最初的6元到如今的8元,老人没啥意见,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比较高。凡是来助餐点吃饭的,不是独居老人,就是纯老家庭,老人家们衣食无忧,但也常有郁闷的时候,需要精神慰藉,怎么办?
助餐点其实就是个公益站,吃饭,聊天,社交,让人心情好。四位人瑞,见多识广,请他们到助餐点开讲“人生智慧”,准保长见识。
有舍有得改善居住环境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曹杨社区杏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爱琴——
杏梅园居民区老龄人口占比过了25%,社区里曾有个“被遗忘的角落”,84户居民没有独立卫生间,老人如厕更不方便。
2008年,社区要为居民办的一件实事就是综合改造,卫生间合用改独用。
可到了实施改造的时候,问题来了。改造费用每户要付2000元,对低保户这不是个小数。怎么办?居委会协调沟通后,低保户就免缴。
再一件,有户居民已经买下了一层楼面的3个小房间,装修费花了十多万元,卫生间独用了,综合改造对他家来说就要重新破墙开洞。居委会恳请居民配合,这户居民说该舍得还是要舍得的,工程顺利进行。此后,居委会帮这户居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社区是个大家庭,“自家人”守望相互,遇到利益问题,相互让步,生活品质才能共同提升。
“老伙伴计划”需顶层设计
市人大代表、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洛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蓓——
去年,我们社区有位高龄独居老人在家突然昏倒,恰好志愿者上门例行当日问候,及时施救,老人转危为安。
这件事,要感谢实施了3年的“老伙伴计划”。但回过头来想想,要激励更多人参与“老伙伴计划”,单单把这个计划作为政府实事项目,远远不够;“老伙伴计划”需要从一个实事项目提升为一种志愿者制度。
目前,我们街道老年人口比例近30%,60岁以上19925人,80岁以上4433人,166位低龄老人志愿者结对830位高龄老人。
结对老人大多楼上楼下,论生活照料,那可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可与高龄化趋势相比,“老伙伴”的力量显得微薄,要是同幢楼里的年轻人也能做“老伙伴志愿者”,那才是社会力量充分参与老龄事业。
怎么激励年轻人加入?如果为老志愿服务也有类似“时间银行”制度,今天的志愿付出,就是未来的受助储蓄,这样的顶层设计一定能为老龄化社会带来更多安全感。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