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巴黎时,法国女生向我普及,语言课的瓦莱丽老师是典型的时髦女郎,简约宽松的低领上衣配深色裤袜与小短裙。如此简单的穿着在法国人看来却是时尚。后来遇到伦敦来的朋友,他们对法国人的打扮万分不解,甚至带着一点百年战争以来的不屑一顾:巴黎人怎么可以这么随便这么邋遢?
英伦范和巴黎风南辕北辙。伦敦人的考究一眼就能看出。窄腿裤必定服帖地包裹出腿型,小西装必定忠诚地反衬出腰身,再加上细节处的配饰,一看就是精挑细选的成果。巴黎人的考究却表里不一。那些看上去漫不经心的打扮往往是思前想后百转千回的结果,他们花太多心思企图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花心思,用法国短剧《简而言之》(Bref)的台词来说就是:我花一小时的时间修剪我的胡子使我看上去像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男子。
不过,貌是情非的打扮毕竟还是年轻人的偏好,老巴黎人还是喜欢把考究表现出来。波伏娃当年在巴黎拉丁区教书写作的时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套装穿得整整齐齐,即使是如此离经叛道的女人还是不忘优雅。波伏娃声音低沉,听她的录音好似在听老式唱片机,有人觉得难受,有人觉得性感。据说这把嗓子全是拜烟草所赐。后来人们为波伏娃做访谈,录像里的女人语速极快,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指尖轻弹,灰飞烟灭。
巴黎女人多少都有点波伏娃式的疏离感,即使是那些并非出生在巴黎的女子,一旦来到了巴黎,久而久之也会沾染上独立的特征。当可可·香奈儿的裤装刚在巴黎出现时,人们觉得“庸俗至极”,但香奈儿一意孤行地用女人的方式推动了一场关于社会的变革。不仅是裤装,还有那些“高于膝盖”的裙摆,都让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津津乐道。
现在的巴黎女人,不太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独立,毕竟,怨天尤人是法国人的通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某些独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巴黎的职业女性众多,其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政客。在博物馆,学校,法律这些男人的战场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有趣的是,她们却无意把自己与男人做比较。外国人对于巴黎女人,常常有很多与“美貌”相关的想象:金发碧眼,气质优雅,好似拥有波伏娃头脑的青年德纳芙。这些想象不尽其然。但与别的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法国女人的确颇为吸引人。她们大多体态苗条,一到打折时节,最先被卖完的就是小号衣服。“外国人都很胖”的认识在这里行不通。与外省的居民相比,巴黎女人更为内敛高冷,虽然拒人千里,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自有魅力。
来旅行的堂哥对景点意兴阑珊,唯独在街头喝咖啡时说了一句:这里的姑娘真漂亮。(发自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