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同志访问法国,见到99岁的旅法华人李治华。李先生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红楼梦》,他的执着精神和学术才华令人钦佩,习近平称赞李先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卓越榜样。
不久前,习近平在河南兰考深情回忆年少时读焦裕禄故事感动落泪的情景,他要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以焦裕禄精神为镜,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榜样是什么?榜样就是“楷模”,是学习的对象。有古代传说称,“楷”“模”本为两种树。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为树木榜样。模树最初生长在西周礼贤下士的政治家周公的坟头,也为诸树之范。
在我们老祖先的精神世界里,一草一木总关情。以楷树、模树为范,重树低首思修;以孔子周公为镜,重人见贤思齐。榜样,实质上是指一种理想的人格。“德不孤,必有邻”,人格高尚的人,从来不会寂寞,自然而然会成为一批人亲近、学习的楷模。榜样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但当下,什么样的人更应该成为榜样呢?
中国有官家为范的传统,古代知识分子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经世追求。大医家张仲景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著医学经典《伤寒论》就是在长沙太守任上。因为看到老百姓被伤寒诸症所苦,研方医治,成就不朽功业。“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典范。属下官员,看到太守对老百姓不避恶臭,施医相救,自然也会多一分救民于水火的责任。曾国藩虽是清朝封建官吏,但他对自己及子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成为众吏典范。时至今日,老百姓依然爱说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官大官小,都理应以“三严三实”的标准,在做人、做事诸方面严格地要求自己,以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为镜,思修以为常,引领清风,在影响所及的环境中开清平景象。一位领导干部,即便有讲话带“标点符号”的习惯,也会在群众中破坏党员干部的形象,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以楷模为镜,还需自以为范,严格要求自己。
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必然的榜样。孝敬老人、敬业爱家,树良好家风,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念。大凡家业有成的夫妻,其儿女无论受教育的条件、成长的环境都不错,往往日后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贪赌好毒的父母,老人和孩子往往无所依靠。南京令人辛酸的孩子被饿死家中的例子,他们堕落的母亲,就是极端的反面例子。许多长大后走上邪路的年轻人,寻根问源,总有父母的影响在。
师者为范,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也应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榜样。假如这一群体师德沦丧,那将遗害无穷,耽误一代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应对社会有责任,以社会之师自范。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多人之所以成为一行一业的楷模,往往不仅因为具备精湛的技艺,还因为有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是“雷锋精神”,像志愿者那样乐于奉献,也是雷锋精神。平凡生活中不乏雷锋,这些人自然会在群众的心中跳出来。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领导干部、父母和老师们,必须成为“知行合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