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这个词,我越想越觉得好玩,越想越觉得生动。
“姿势”是具体的,“知识”是抽象的,用具体的来代换抽象的,这是语言发生新意的方式之一。“涨姿势”大致可以用“长知识”来解释,但比“长知识”多出一些可以意会、可以言传的新内涵,而且更加生动、活泼,一般都捎带着反讽意味。
照字面来望文生义,很多人大概会想到“涨姿势”是拼音输入法误操作的结果,但研究一下这个词的来源,却发现是源自夫妻床事的动作——真是“涨姿势”了!
南方人不容易区分卷舌音和非卷舌音,“姿势”“知识”读起来差不多。这样,在具体表达和词意巧合下,“涨姿势”和“长知识”慢慢重叠,渐渐被引申为“长见识”之意。“涨姿势”多用于见到新奇事物,往往指不太正经、不太道德、不符合正统的方面,这让循规蹈矩地在中小学做作业长大的网友为之受到大震动,可谓惊呆又悠然。
前一段时间发生在广东东莞市的扫黄事件,官媒和网络的不同角度报道、宣传、议论及冲突,也让我深感两种语言系统的不相容。联想到去年网络疯传的“海天盛筵”事件,让我这样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完全无法适应社会信息爆炸的节奏,而被“涨姿势”了。
同一个社会的语言分裂成如此庞大的两个阵营,一定是社会的核心价值出了问题,不同阶层的人们无法取得共识,甚至彼此不信任。
一般来说,上课、翻教材、写作业,这些事情不太会让你有“涨姿势”的感受,只有那些“匪夷所思”的社会事件、人间奇闻,不合常理、超出人们想象之外的事情,才让你产生“涨姿势”之感。
“涨姿势”跟“长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涨姿势”是对非常规事件、事物产生的心理感受,带着微妙甚至浓烈的反讽意味;“长知识”却可以用在常规事件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知识累加。不过,目前的情形是,连“长知识”这个词都可能要被“涨姿势”带走样了,渐渐也有了反讽的意思。
在学校里,学生们遵循着严格的规矩,被严格管理着,很少发生什么有趣的、快乐的、幽默的事情。我们的中小学生多是小大人,很多都表情严肃,缺乏小孩子应有的活泼可爱。如果不是特殊的、另类的新闻和奇事,很难打动他们被无趣的课本和繁琐的作业麻木了的心。现在很多孩子都在疯狂地迷恋日漫,这是一个尚未重视的重大教育问题。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中小学读书生涯中,通过日漫、同人小说等方式,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虚拟的情感空间,用来容纳在无趣的学校生涯中被忽视的丰富内心世界。
词语的流变,不会按照语言学专家制定的规则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一些特殊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脱胎换骨或者改头换面,就可能变生出新意来。语言是一条巨大的河流,词语是河流中游动的鱼——有些鱼衰老了,有些鱼正鲜活;有些鱼死了,有些鱼出生了。鱼类万物,各有自在,各循天理,语言的变化也是这样。鲜活的语言,反映着生动的现实。
中国处在一个庞大而微妙的转型期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用两种语言来思考。一种是正统语言,一种是民间语言。一般来说,这两种语言会交融、互补。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因为各种原因,两种语言可能分道而行,各自生发丰富的联想、意会。但分裂得太大,则表示这个社会是在特殊阶段,彼此还有可以融合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