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则新闻说,一位姑娘留学花费了100多万元,回国后找到的工作却只有2000元左右的月薪。最后,她选择了回家,“留学的投资回报太低了,不如蹲在家里。”当有人问及姑娘的父母对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后悔——当初何必花这么多的钱送孩子出国?得到的回答是“不后悔”。
曾经,海归书写下一个个“传奇”,而我们也对这样一个群体带着或多或少的羡慕或崇敬;现在,很多海归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职业发展,像这样的当初花大钱送孩子出国,回国后依然找不到“满意工作”,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一些人甚至变成了“啃老族”。百万元学费与2000元月薪,体现的不是海归的贬值,而是用人企业更趋于理性。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们“不后悔”既是一种理智,也是一种无奈。
说是“不后悔”,因为它体现的是亲情。如小崔建唱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为了儿女多欢欣,不言不语不后悔,儿女难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无私的爱牵挂你和我。”亲情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感情。“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是深深的母爱;朱自清《背影》,则是父爱的伟大。
说是“克奈”,因为它蕴藏着一种期望。所谓的期望,其实是指为孩子定下的标准,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期望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愿望,不是过于热衷于父母的一厢情愿。否则,当孩子不能实现目标时,父母就会有“无奈”之感,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自惭形秽,对自我能力感到怀疑,动摇对自我的信心。
解决“无奈”,对孩子要有高期望,但更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海归就业后的收入能否值回他们之前的付出,要看他们有多少能耐。能提供多少价值的劳动力,就能获得多少价值的报酬,这和“留学花费多少”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