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常住富豪多
《星期日泰晤士报》最新公布的富豪榜,104个身家超过10亿英镑的富豪常住英国,其中72人在伦敦。巨贾云集英国,伦敦更是吸引了全球近十分之一亿万富豪定居。对此,英国当地人可谓又爱又恨。
约翰·考德韦尔出生于英国“瓷都”斯托克一个贫民家庭,靠手机零售发家,如今身家15亿英镑。他近期刚花了约9000万英镑买下伦敦富人区梅费尔两处隔街相邻的古董级豪宅:一处是占地1.86平方公里、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安卡斯特庄园,前主人是现任文莱苏丹的弟弟;另一处宅第建于乔治时期,占地930平方米。
考德韦尔打算再花1亿英镑把两处宅第好好装修一番,并打造一个伦敦最大的“地下室”把这两处宅子连起来。规划中的“地下室”面积900多平方米,将配备一个模仿天然冰洞的豪华水疗浴室。
装修完成后,考德韦尔的新家将和美国白宫规模相当,有14个卧室和伦敦最大私人舞厅,估值3亿英镑,是伦敦平均房价的1200倍。
考德韦尔说,他还花了1.6亿英镑买下了新家附近一个占地3.7平方公里的停车场及旁边一家酒店,准备再花数千万英镑在这块地皮上打造高级公寓楼。仅在梅费尔区,他已投入5亿多英镑。但对这个商场精英来说,花钱即投资。他指望从新置地产中赚10亿英镑。
2004年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上,英国资产超十亿英镑的富豪为30人;10年后,这一数字达到104人。按人口比例,英国富豪密集度足以傲视其他G8成员国:大约每60万名英国居民中,就有一个亿万富翁。英国这104个亿万富豪的财富总额达到3011亿英镑,远超2004年英国亿万富豪的财富总值653亿英镑,涨幅超过人数的增长。
爱上伦敦理由多
伦敦集中了英国三分之二的亿万富翁。天气阴郁,建筑古旧,作风老派……伦敦固然是历史悠久的经济文化之都,但比起纽约、上海、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少了点“摩登”气息,为何能吸引那么多新富豪?
“还是因为钱。”置业咨询师查尔斯·麦克道尔一言以蔽之。他在梅费尔区开了个富人俱乐部,入会费1500英镑,年费2000英镑。用他的话说,伦敦“铺开红毯欢迎亿万富翁们”。
首先,定居英国对富人来说很容易:买1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就能拿到3年期的投资签证。到期后,再追加500万至1000万英镑投资,就能在5年内拿到居留权。因此英国富豪榜最富有的20人中,只有三人是英国人,其他都是外国人。其中第一名是印度投资商斯里·欣杜贾与戈皮·欣杜贾兄弟,各有119亿英镑。以目前英国人平均年收入2.5万英镑计算,普通人要工作48万年才能挣下这些钱。排名第二的奥斯曼诺夫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以开采金属矿藏发家,身家106亿英镑。
其次,与美、法等国相比,英国的税收制度更“亲富”。英国不对居住本国的外国人的海外资产征税,只要后者花3万至5万英镑拿到“非本地居民”身份。对很多生意遍及全球、却长居伦敦的富豪来说,这部分税额很可能是零。
最讨富豪欢心的是英国的银行和法律事务所不追问“钱从哪来”这种问题。最近,为配合打击偷税漏税等行为,瑞士私人银行系统宣布修改私人账户保密条例,引发伦敦房地产和风险投资基金热潮。而随着美欧为惩罚俄罗斯介入克里米亚危机、对俄罗斯一批富人和企业启动金融制裁,又会有一笔“问题资金”流向伦敦市场。伦敦被戏称为“伦敦斯坦”和“泰晤士河边的苏黎世”,不是没有来由。
伦敦还有其他“软实力”:政治稳定,腐败系数低,法治程度高,英文全球通用。连时区也得天独厚: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全球各大股市的交易:早上亚洲、白天欧洲、晚上美国。
另外,伦敦云集好学校、高级餐厅、世界级博物馆,为富豪家庭生活提供多种便利。唯一用钱买不来的或许只有好天气。
富豪拉大贫富差
外国富豪爱伦敦理由充足,但伦敦人爱他们吗?对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英国百姓没那么淡定。
富豪在伦敦享受奢侈生活的同时,普罗大众的生活水准却在下降。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伦敦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收入下降8.7%,最底层家庭的平均收入则下降了2.4%。
伦敦的富豪和低收入人群比例均是英国各地区中最高的:10%的家庭拥有超过100万英镑的资产,同时41%的家庭资产低于5万英镑。据乐施会统计,英国最富的5个家庭资产比全英最穷的20%家庭资产总和还要多。
伦敦人最不满的,是住房上的不平等。外国富豪动辄数千万英镑买房,不少人认为这正是导致伦敦房价飙升的原因。富豪投资住房的同时,也推高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少工薪族受不了高昂的生活成本而搬离伦敦,剩下节衣缩食、满心怨恨的中产阶级与富豪为邻。
不过,专家认为,外来富豪推高伦敦生活成本的看法不太客观。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托尼·特拉弗斯说,富豪扎堆在梅费尔、骑士桥、诺丁山、切尔西等黄金地段置业,而伦敦东部和西部平民社区的房价涨势并不明显。“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是供应短缺和人口增加。每年有超过10万人迁入伦敦,亿万富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特拉弗斯说。
还有人指出,正因大量外资涌入,伦敦许多萧条已久的地区得以振兴。比如东部斯特拉特福、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桥、南边的水晶宫、西部的伯爵广场等,因为亚洲和中东富豪开发商的进驻而兴旺起来。他们开发的房产超过2万套,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适用房,因为这是获得建设许可的一个前提条件。
富豪是缴税大户。占人口1%的最富阶层缴纳全英30%的个人所得税。考德韦尔过去6年内一共缴了2.55亿英镑所得税。外国人在英国虽有机会享受多种税收优惠,但对英国国库贡献良多。2011-2012财年,5%的全英所得税收入来自“非本地居民”。他们年纳税额达到人均5.5万英镑,是全英人均纳税额的22倍。2012-2013财年,伦敦豪宅交易就产生了7.08亿英镑的印花税。
英国政府还打算进一步对在英国置业的外国人增税。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计划修补税收体制中的漏洞,比如外国人可利用注册企业名义购置房产来避税的相关规定。他还打算对出售给外国人的房产交易加收资产收益税。
消费更不用说。最近的调研报告估计,最富阶层每年在英国花销高达160亿英镑。富人的大宗支出用于家政人员薪水、专业服务费用、物业管理、医疗、学费、保险和度假。
应否围着富豪转
富豪对经济发展贡献良多,百姓就该感激涕零吗?曾任德意志银行英国区常务董事的戴维·查特斯尝过救济早餐的味道后发出感慨:“我们得思考一下富豪进驻本地的代价。那些大肆将整个产业的国家财产收入自己囊中、今天堂而皇之在我们首都逍遥的人,我们真的期待当他们的理财师、建筑商和管家吗?”
不少人有同感。琳达·麦夸伊格和尼尔·布鲁克斯在合著《亿万富豪们带来的麻烦》中说:“我们所在的经济体越来越围绕富人的需求运转,而不是鼓励个人创造财富。”
查特斯的话还隐含道德批判意味。金融危机前,英国最有钱的人通常是银行家。如今,新豪门以另一个阶层为首:跨国商品交易集团掌门人。他们通常手握某国矿产资源开发权,或是垄断某个国家的能源行业,与政界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财富积累往往依托于政治关系网,甚至可能借政治动荡渔利。
想当“新伦敦人”的富豪还是大有人在。法国开征高达75%的“富人税”,逼得不少法国富豪出走。奢侈品牌“古驰”的老板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和妻子就准备迁往伦敦。
也许只有富豪最能理解富豪。创建了比价网站Monneysupermarket.com的西蒙·尼克松身家8.1亿英镑,去年花3900万英镑买下伦敦骑士桥一套豪华公寓。他说:“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人、每个国家和城市都得为自己利益打算。我们需要吸引最富有的人,没必要用税折腾他们,那只会让他们跑到别的地方去。”
手机连锁店Carphone Warehouse创始人、财产估值14亿英镑的查尔斯·邓斯顿说:“涌入伦敦的钱和在此消费的钱越多,经济越繁荣。伦敦几乎没经历过衰退期,为什么?难道因为伦敦人比其他人都聪明得多?还是因为伦敦吸引了这么多外国财富和人才资源,刺激了增长而使所有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