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出,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之所以赢得此次选举,主要是因为印度民众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满,因此振兴经济将是莫迪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首场考验在7月
莫迪在竞选中许诺,将把印度建设成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他以“发展”“善政”来概括其执政理念,许诺“好日子在前面”。
目前,印度财政赤字过大、增长放慢、出口下滑、工业生产萎缩、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严重、投资环境不佳。有人认为,印度的经济状况是“金砖国家”中最差的,新政府接过了一个困局。
新政府上台后,在经济方面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于今年7月向议会提交2014-2015年度财政预算,这将是新政府经济政策走向的重要标志。
当地分析家认为,政府必须在金融政策上有所改革,吸引并鼓励投资,尽快在财政补贴、税务政策、国有资产市场化、对外资开放保险和退休金市场等方面提出新政策,这样才能建立起投资者的信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印度国有企业存在浪费严重和管理不善的现象。政府如何盘活国有资产,让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也是莫迪政府面临的难题。
工业生产待振兴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印度经济增速曾一度达到9%,但数年高速发展后,印度经济结构的弊病也逐渐暴露。信息技术和服务业长足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但传统工业生产只占23%左右,并有萎缩现象。
工业生产可以大量吸收劳动力,提高就业和收入,并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比较成功的经济大国的共同经验。但印度的工业生产发展迟缓,难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缺乏现代工业文化,这些情况不仅阻碍生产,而且对投资环境不利。
分析指出,莫迪政府首先要对劳工市场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这样做需要新政府拿出大胆的改革措施和相应的方针政策,打破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藩篱。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也需要加强,但难度很大,因为印度严重缺乏相应的机构。
行政改革需跟上
分析认为,这次选举显示选民对过去的政府很不满。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存在官僚主义、腐败和效率低下等现象,地方为保护自身既得利益往往对上级的政令不予实行,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受损,百姓利益得不到维护。
莫迪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任首席部长十多年,因行事果断、敢于决策、注重效益、目标明确而闻名。分析人士认为,接近民众和反对官僚主义等特点是他能够赢得选举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各界希望,莫迪执政后能够一改政坛风气,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推动政治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不过,印度国情复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莫迪是否能够把“古吉拉特经验”推广到全国,还有待观察。
新华社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