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理滥用“国内法”
5月19日,美国司法部以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人,指控他们运用“钓鱼邮件”、“设置后门”等手段攻击了6家美国公司,窃取了有利于同行业中国企业的商业秘密。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此事发表谈话称,美方捏造事实,“起诉事件”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损害中美合作与互信。中方已在第一时间向美方提出抗议,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撤销所谓起诉。鉴于美方对通过对话合作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缺乏诚意,中方决定中止中美网络工作组活动。中方将根据形势发展,作出进一步反应。
法律界人士指出,以“国内法”的所谓“域外管辖权”为依据,指控美国方面认定的行为人违法,一直是美国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的反垄断法就规定“有意影响并确实影响到美国贸易与商务”的行为,不管发生在何地,以及行为主体是否是美国人,都可用美国法律规范。不过,美国主张“域外管辖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美国和美国企业的利益,却可能伤害他国和他国企业,并与行为地国家的法律规定相悖,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往往立法保护本国贸易规则和企业,抵制美国的“域外管辖权”。
外界普遍认为,美国近年来经常通过制造“中国网络窃密”的国际舆论抹黑中国,此次的“起诉事件”则更进一步,显示美国正试图将“指责和舆论手段”发展到“法律手段”。
美军“网络战”不设底线
其实,如今将网络安全“国际责任”挂在嘴边的美国在十几年前却极力反对谈及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早在1998年,俄罗斯就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题为《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的议案,但美国一直拒绝在国际场合讨论网络安全,对国际合作表现冷淡。之后该议案每年都被提出,2006年12月6日,联合国对该议案进行投票,176票通过,1票反对。唯一投反对票的国家就是美国。
事实上,美国国防部早在1998年就批准成立名为“网络防御联合特种部队”的网络战部队,并每年投入巨资打造“黑客帝国”。即使在今年削减军事开支的背景下,美国仍计划将网军扩编5倍,并将与网络安全有关的经费增至177亿美元。
美国在网络战方面的持续投入同样收获巨大。世界上首个针对民用核设施的“震网”病毒背后就有美国的影子,而“震网”病毒只是美国针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的“奥运会”计划的一部分,类似的武器级病毒软件不断浮出水面。2012年5月,名为“火焰”的网络病毒现身,入侵多个中东国家,窃取电脑信息。有杀毒软件厂商指出,“火焰”与“震网”同宗同源。被斯诺登揭露的“棱镜计划”更是将网络监控的黑手伸向全球。这些被察觉并被曝光的网络攻击只是美国网络攻击的冰山一角。
美国媒体5月21日披露,美国刺探他国企业的情报由来已久。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尤其痴迷,沙特、非洲、伊朗和墨西哥的石油公司常常成为美国的情报目标。有美国官员吹嘘,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随心所欲地监控欧洲或亚洲国家的贸易谈判代表,并利用监控结果帮助美国贸易官员。
网络治理体系应国际化
毫无疑问,目前美国凭借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仍是网络空间的绝对霸主。但重建网络空间秩序的努力在斯诺登事件后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网络空间话语权不能一国独揽”。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改变正在发生。去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全票表决通过了一项呼吁在数字化时代保障各国民众电信及网络通信隐私权、反对非法监听的决议。美国政府前不久还宣布放弃对“互联网地址分配机构”的管理权。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变化只是美国在斯诺登事件带来的被动局面下作出的“小让步”,并不会动摇其网络霸权。曾有美国官员直陈,网络军控是个伪命题,美国只接受类似于“核平衡”的“网络平衡”概念。在“棱镜”计划等严重危害他国网络安全的行为被曝光后,美国政府却大言不惭地将其“打扮”成避免地区冲突和反恐的“正义之举”。美国情报机构入侵他国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也被解读为寻找威胁美国安全的证据。
5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发表联合声明,其中就呼吁实现互联网治理体系国际化。声明中说“我们对当前信息通信技术被用于与维护国际稳定与安全目的相悖、损害国家主权和个人隐私的行为表示严重关切。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呼吁国际社会制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坚持多边、民主、透明原则,使互联网治理体系国际化,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信息环境。”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