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蚊子密度同比下降
每年3月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依托各区(县)布下的105个监测网观察蚊子的一举一动。今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蚊子平均已经达到了0.57只/人工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7.84%。于是有媒体报道,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负责人称今年是“蚊子大年”。
记者昨日下午分别联系了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市疾控中心,双方负责人均表示,近日并未接受过任何媒体这方面的采访,也没有提供过有关数据。
经了解,这一说法的消息来源是4月7日、世界卫生日当天的一组宣传报道。“通气会上有记者提到虫害密度的问题,我们提供了疾控中心3月份的监测数据,但并没有说是‘蚊子大年’。”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徐园说,三月份监测数据上升说明今年的越冬蚊密度有所上升,但只要我们及时杀灭越冬蚊,并做好积水等孳生地的处理,就能有效控制今夏的蚊虫密度。
上海市疾控中心最新的监测数据也显示,4月,上海市蚊子密度平均为1.21只/人工小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4%;蚊虫孳生阳性率为0.5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这两年整个趋势来说,蚊虫密度在逐年下降。”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医师冷培恩说。上海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表示,由于监测数据有滞后性,因此今年是否是“蚊子大年”,还需根据今后几个月的监测数据才能做判断。
高温积水是孳生主因
“蚊子大年”,这样的喊法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社交网站上还是能看到不少人“吐槽”蚊子恼人的帖子。上海网友@野驴驴拉着呆呆走就觉得今年蚊子特别多,“点了蚊香液都没有用,天天晚上都被咬醒”。
为什么很多人、很多地方会感觉蚊子多了?冷培恩认为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气温,二是积水。一方面,蚊子有一个发育起点温度,在此温度之上蚊虫各虫期开始发育,还有一个卵、幼虫、蛹和成虫产卵前期的有效积温。比如卵、幼虫期需要有效积温是200℃,每天20℃就需要10天,25℃就只要8天。所以温度高了蚊子就可以更早地发育,而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周期越短。
另一方面,由于蚊子幼虫是在水中生活,各种坑、罐、瓶,雨水井,地下室集水井,电梯井,废旧轮胎,堵塞的排水沟,都可以成为蚊虫的孳生地。近年来增多的地下车库、居民小区内各种水景也成了蚊子繁殖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