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青联,我就想起当年每每举办会议活动时,大家相聚一起各抒己见、交流各自工作的经验得失,对时下形势交换看法,并对相关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大家那种真诚、热烈、友善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得一次会议前,来自复旦大学的两位委员就天体之间是否存在着“黑洞”展开了争论,随之委员们也分成了赞同和反对两个阵营,争得面红耳赤,时任青联主席的吴汉民来到现场说了一句:“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说得都对……”此时大家这才想起开会的正事,于是乎马上肃静开会。每次活动前都会有类似的争论或辩论,都觉得从中得到了充实,或有“恍然大悟”之感。
青联不仅为我们各界青年搭起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也为大家提供了合作的机遇。记得1986年秋,那时我在旅游企业当总经理,要举办中外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我经青联介绍去上海中国画院找施大畏委员,请他帮助邀请一些画家、书法家参加活动,大畏二话没说帮我联系邀请了画院的韩天衡老师、书协的张森老师等十多位大家参加了交流活动,并为外宾在现场作画,使外国朋友了解了中国书画等传统文化和传承,当时有一位叫佐佐木的日本大阪青年朋友由此爱上了中国书画,他为了学画,先后20次来上海拜师学艺,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积极分子。
90年代初,我调旅游局工作,在筹备上海旅游节开幕活动时,发现缺少文化元素。我向时任青联秘书长的洪建一“求救”,他马上推荐并联系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丁建华委员,没过两天,丁建华就联系了我,并为我落实了开幕式上的演员邀请。开幕那天她早早到场,并朗诵了《我二岁》电影配音片段。我深深感受到青联这个平台能为企业提供多姿多彩的合作。我们都把青联当成家,一有困难就会求助于青联。各界青联委员都会根据自身的特长上门服务,这种友情合作,造就了更多的成功,也实现了很多的梦想。
那年,我在企业搞“二步利改税”改革试点时,由于对一些改革政策不甚了解,我又找青联,青联马上推荐了财政局企业二处的处长(也是青联委员)上门为我们解疑释难,使企业坚定了信心,顺利完成了改革,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而后,青联又举办了企业改革研讨班,邀请我参加。同为青联委员的王新奎教授为我们企业讲课,介绍国内外的改革形势,分析现存问题,提出若干改革见解,使我们众多委员受益匪浅。当时的秘书长洪建一、杨德林,副秘书长杨银娥经常为我们企业牵线搭桥,帮助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我记得当时青联推荐了王作欣、施大畏等文化艺术界的委员帮助我们开展文艺活动,并为上海旅游的各项活动建言献策,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出了力。
通过青联这个平台,我们交流了工作,增进了感情,带来了友情,促进了合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永远热爱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