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 ‘相互依存’,指的是两方相互依赖对方生存下去,个人身份是通过从对方获得的反馈建立起来的,越依赖对方,就越容易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最终带来冲突、矛盾。这种相互依存是不健康、不稳定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中美之间已显现这样一种病态的依存关系。”本周二晚,史蒂芬·罗奇来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大师讲堂”,作为研究中国经济最为权威的经济学家之一,一开场,他就用一段心理学的研究来比喻中美关系。“这种关系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
人物简介
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与管理学院高级研究员,原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全球拥有最多读者的经济分析师。罗奇1982年加盟摩根士丹利,多年来致力于全球化、公司重组、生产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宏观回报等课题的研究。他的著作被金融报刊和其他传媒广为引用,他领导的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队伍,分布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
人物背景
罗奇以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悲观态度而闻名,与对世界经济一向的悲观不同的是,他对中国经济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自1997年以来,罗奇已经30多次来到中国,决心揭开西方人没有看到的中国经济之谜。他还对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所遇到的风险危机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评估和预测。
2014年罗奇出版了他的新书《失衡:美国与中国的相互依存》(Unbalanced:The Codependency of America and China)。他在此书中谈到了当下的中美经济在博弈中的依存关系,以及未来双方重获平衡的几种可能情境。
中美经济关系面临失衡风险
罗奇指出,中美的相互依存关系源于1978年这一关键时间点。彼时,美国经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中美双方都极度渴望经济增长,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两国建立了“权宜婚姻”关系。美国作为终极消费者,依赖中国提供的廉价商品,依赖中国人的剩余积蓄,依赖中国人对美元的需求。这一年奠定了中美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最近媒体大量报道的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可以看到,中美经济关系中的失衡早已显现。”罗奇说,如果对世界两大经济体进行心理分析,这是由合作双方间的互不信任造成。而这样的关系是一种旧的相互拖累的关系,一方指望另一方满足自己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对方,越来越依赖于伙伴来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样的关系持续下去,就会带来双方的摩擦和冲突,拒绝承认问题是自己造成的,一旦有问题就指责对方。比如,在互联网情报窃取、贸易赤字、东海紧张局势、南海争议等,中国和美国在做的就是指责对方造成了这一系列问题,是中美之间互不信任的表现。
这种拖累关系所带来的摩擦和冲突最后甚至会演变为贸易战争,这是双方应极力避免的。中美间的战略对话开展了多次,却收获有限。
中国经济要力补“第三条腿”
罗奇说,从1978年起,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双方关系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就中国而言,固定投资占比不断上升,消费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这种失衡是任何现代大型经济体没有经历过的。
2011年,中国开始实行“十二五”计划,罗奇认为,“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希望将中国这个终极生产者转型成一个更加平衡的,以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体”。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强调三大基石,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服务业,通过城镇化推动工资的增长,打造社保网络。
不过宏图虽展望得好,实现起来却有距离。就“十二五”计划交出的成绩单而言,罗奇认为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及城镇化的工作颇有成效,但唯一缺陷就是社会保障。“就像我坐一个三角凳,如果有一个人把三角凳当中抽去一条脚,我要稳稳坐下去就很困难,我可能要摔倒,这就是风险。”
在提高服务业比重的成绩单上,中国越来越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业为导向,罗奇所给出的图表显示,2009-2012年第三产业的单位产出就业人数,比第二产业高出 30%。罗奇说,以制造业为导向的经济带来的增长与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带来的增长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可以解决很多因前者粗放式增长而加剧的失衡问题,比如环境恶化、资源消耗、不平等现象。服务业的增长也许会让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但却是更可持续更广泛的经济增长。在城镇化方面,数字说明一切,80年代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20%,而去年是54%,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罗奇表示,前两项发展良好,作为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却没做好,“十二五”计划就不能算成功。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中国老年人抚养比例不断攀升的同时,没有太大变化的社保基金无力支持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人口。罗奇惊讶,他掌握的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当地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私人养老基金,人均只有569美元,却要支持老人一辈子的退休生活,这是远远不够的。罗奇说:“‘十二五’计划的战略是对的,问题是在于实施,两条腿已经有了,但是第三条腿是缺失的。”罗奇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做的就是补救第三条腿。
降低中美“不对称平衡”的概率
西方观察家有一种担忧,中国债务水平的上升、影子银行、房地产的泡沫……中国处于一个重大危机的边缘。但是罗奇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当初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一波又一波国家后,当所有人都觉得将要波及中国时,中国却没有像其它亚洲经济体一样倒下。“亚洲金融危机最终会触底,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经济坚韧的基本面。作为转折点,亚洲经济的领导力将从日本转向中国。”
罗奇同时谈到,中美对待两者关系失衡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正在改变自己的模式,寻求重新平衡,减少依赖性,建立起自我感,而这也是罗奇对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中国梦”的理解。但是美国并不希望再平衡。
“相互依赖的双方,当其中一方开始改变,而另一方不愿变化时,他们之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力量将会激增。事实上,这就是美国现在面临的风险。”对于美国的经济现状,罗奇做了这样的描述,“我们仍然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尽管收入和债务比重有所下降,但比例仍很高。个人储蓄几乎为零,人们把房地产作为长期投资,当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他们只有债务。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为了推动消费,美国制定了量化宽松政策。”
罗奇认为,美国巨大的国内储蓄不足、前所未有的经常项目赤字、过度负债等问题,使得美国迟迟无法摆脱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美相互依存带来的不平衡和摩擦,使得两个国家别无选择,只能进行变革。在他看来,只有增加储蓄,美国才能打造竞争力,推动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投资。“最终实现美国经济再平衡,不是通过过度消费,而是通过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罗奇认为,中美两国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相互拖累转变为相互依赖,互为伙伴,负责任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罗奇常强调说,首先要自给自足,有非常明确的自我身份的认同,然后再来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互动更加有建设性。
记者问答
问:您一直关注资本市场,而相应来看,从金融危机发生到现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创新高,而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跟美国比有巨大反差,能不能谈谈您的看法?
答:我的观点非常简单,就是市场是错误的。如果你快进看一下未来,然后回顾历史的话,五年之后你问我这个市场表现怎么样,我觉得A股表现会超过标普500,大大的超过标普500。美国的股市,它有非常成功的一个结果,是量化宽松带来的,我认为这个是错的。有不少观点可能认为中国会出现硬着陆,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过了五年也就是2019年,那个时候我再回来,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下我的预测是否准确。
问:怎么评价当今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答: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在世界经济逐渐从危机中复苏之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值得重视。中国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增速放缓的原因。这一结果也许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所导致,中国急需改变现有的过度不平衡状态,而这种不平衡是与债务压力、过度投资及过多的政府支出有关。在“十二五”计划以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必然出现重要的改变,即以第三产业为导向,而这种改变目前带来的经济增速减缓,对于中国实现再平衡及最终变革其实是一种福音。
但改革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的改革会有两方面:一是利率的改革导致的存款利率上升,央行对利率的管制将不再起作用,未来的利率自由化将成常态;二是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改革。未来上海将会处于国际中心这一位置,这与中国政府以及上海市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