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流动的金融商学院”的“陆家嘴读书会”,下一站去哪儿?金融城里一众期待目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陆家嘴读书会”的目标是打造金融城的文化品牌,为陆家嘴新一轮开发建设提供精神内核的支撑。“做到100期时,可能已经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了,也许不仅是个会员组织,有可能成为像‘果壳’、‘知乎’那样开放的互联网平台”,《陆家嘴》杂志主编韩圣海说,这样的“未知”,正是“陆家嘴读书会”的一大魅力所在。
每次都是新起点
刚满“周岁”的陆家嘴读书会,可谓在不断的自我发现中成长,每一期都是一个新起点。第一期请来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分享再版新书《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离原定时间还有3天的时候,他却因临时有急事,需要把读书会活动提前一天。主办方紧急发布更正消息,原以为会对出席人数有影响,没想到,当天现场还是座无虚席,一下子来了130多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和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也欣然应邀担任点评嘉宾。活动结束后,沈联涛评价:“这个读书会非常有价值,听众都是专业人士,提了很专业的问题。”
负责会员联系的工作人员,很快感受到了日渐上升的人气。第二期读书会消息一出,深圳、北京的金融人士都纷纷打电话、发邮件来询问;第三期读书会预告一出,邮箱里立刻塞满了报名邮件……知识更新快、爱学习的金融从业人员们,一下子找到了“组织”。
一月一期的读书会,渐渐“超载”,有时一月会举办两期。主讲嘉宾也不仅仅局限于“大牌”。第8期读书会,第一次请来“90后”——壹比特数字科技CEO李钧讲比特币,同样现场爆满,令主办方也深受启发:关注度高的话题总会吸引求知的目光。后来,还有美国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本·斯泰尔等主讲的两期读书会,全程英文,没有同声传译,主办方多少有些忐忑,但现场坐满的听众再一次证明了陆家嘴金融人的实力,现场点评、问答交流都透着“国际范儿”,讲的、听的都很“过瘾”,颇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读书会已不仅是简单的读书活动,更是一面观察陆家嘴金融生态的镜子。主办方欣喜地发现,除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次生领域”从业人员也活跃其间。第17期读书会上,美国华人创业者翘楚陈一之分享在美国硅谷当CEO的经历和体会,一下子来了200多听众,尤以80后、90后居多,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从听众到“我们”
陆家嘴读书会办到第五、第六期时,许多听众已自发形成了一个忠实的社群。后来一些主讲嘉宾,还是由会员积极推荐、联络的。现任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邵宇博士,做过一次主讲嘉宾和3次点评嘉宾,在他看来,以读书为纽带的平台更纯粹,与一些论坛等形式比起来又不那么正式,大家可以充分交流,相互探讨能够带来一些启发。
如今,对忠实的听众来说,陆家嘴读书会已成为“我们的读书会”。有时候,活动举办的地点不那么好找,先到的人就会自告奋勇地跑到门口给后来人带路;微信上还建起3个微信群,活动一开始,热心人就会把主讲嘉宾演讲的要点、现场互动问答等内容一一发到群里“直播”,让那些没能到现场来的人也能“身临其境”……在这个独一无二的金融城“学习型社交平台”,原本可能擦肩而过的人们相聚、相知;原本点头之交或自以为相熟的同行,交流又多了一个纬度,互相发现新的一面。
前些天刚刚举办的座谈会上,热心的会员们还一起出谋划策,共同描绘“我们的读书会”未来模样。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余先生说,陆家嘴读书会是对金融从业人员现有学习系统的一个有益补充,未来要继续办好陆家嘴读书会,需要根据细分人群选择细分主题,增加会员的线上线下分享。信托公司高管俞先生也提出,今后读书会还可以组织会员定期研讨,比如喜欢哈耶克的会员可以成立哈耶克研究小组定期线下交流,真正进行深度阅读。
更加开放、更多分享,是对“我们的读书会”普遍的期待。投资人郁先生认为,今后读书会应该成为一个听、读、讲的系统学习平台,同时鼓励大家在线下成立兴趣小组,更好地沟通交流。来自离岸公司的安娜则期待着,今后每期读书会都有完整的影像、录音和文字可以分享,这样,在“流动的金融商学院”里就不会留下“缺课”的遗憾了。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