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甲午
在日本福冈太宰府,本报记者寻访到一座不起眼的小屋,这座小屋的来历大不寻常。它的主要构件,来自甲午战争中沉没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船桨做成了栅栏,舱门变成了过道门,桅杆做成了支撑梁……这是一个日本政客118年前的“杰作”,至今昭然若揭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在日本下关市,甲午战败后耻辱的《马关条约》在此签订,“李鸿章小道”见证了这个清朝“能臣”的抗争和无奈。陪同的日本北九州大学教授下野寿子说:“加害者容易忘记罪恶,而受害者永远不会,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
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分析甲午战败原因,《清史·通纪》首次将慈禧奢华的60大寿庆典场景和甲午黄海上的惨烈战况穿插起来讲述,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现出清王朝的昏庸没落及甲午战败的屈辱和悲壮。
战场重访
甲午战争,虽有从朝鲜到山东的陆上战场,但真正显示当时中国军队勇气和战力的是黄海海战。从辽宁丹东、山东威海到福建船政学堂,寻访历史遗迹,访谈甲午先烈后人,仍可感受到甲午战争的悲壮和惨烈。
在丹东大东沟海底,中国首次自主打捞起北洋水师沉没军舰的残骸。现场甲午史专家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在当时已“年老体弱”的“超勇号”,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虽被日舰集中攻击,但仍英勇战斗到沉没的最后一刻。
在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我们了解到中国的第一个海军学院培养出了北洋水师最杰出的将领,它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
海疆今昔
在甲午古战场丹东,中国最北的不冻港建设如火如荼。按照1:1建造的北洋“致远舰”模型,已经建造了大半。建有中国唯一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山东威海,如今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博物馆戚俊杰院长的心愿,是希望更多人来参观学习,不忘屈辱的历史,发奋图强。
在江苏灌云近海的开山岛上,一对夫妇王继才和王仕花,舍家护岛28年,天天升起国旗,他们说,有国旗的地方就是中国。再往南一些的舟山群岛上,驻扎着东海舰队的一支驱护编队。先进的舰船、训练有素的士兵,但年轻的舰长李一刚不敢稍有懈怠,他说,甲午教训不能忘,实践能力是战士的生命! 本报记者 沈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