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本文不涉及同名电视剧,聊点有关孩子们的事情。
身披穆桂英的战袍,唱起周董的《龙卷风》,如此穿越的喜剧效果可想而知。更好玩的是,演唱者是一位9岁小姑娘。CCTV“少儿戏曲欢乐季”,让人看到了中国戏曲后辈传承的“欢乐”;同时,也生出了些许忧患。
就是这位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河南小姑娘,在受到评委高度评价之后,站在台上不下场,要求再唱一首歌。前奏响起,女孩放声,两只小眼睛紧闭,小手握拳,小脑袋随节奏摇晃,一副大歌星的神态:“没有你以后,我灵魂失控,黑云在降落。我被它拖着走”,“静悄悄默默离开,陷入危险边缘baby,我的世界已狂风暴雨,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这显然是编导的精心安排。在小女孩放歌的同时,荧屏导入邓紫棋演唱《龙卷风》的演出录像,并切成左右双屏,形成视觉比较,显示两者演唱的声情甚至动作近似“复印”。评委们赞叹女孩“唱歌比唱戏更好!”从艺术角度展示小小年纪多才多艺,似乎值得欢欣。
在这位9岁小女孩的表演之后,紧接一位只有5岁的小小女孩演唱,一开口就是“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一曲《心雨》,不由得引起我的心绪“泛潮”。
为什么9岁、5岁的小女该都沉醉于“灵魂失控”的港台流行歌曲?这样的年纪,是不是“爱情来得太快”?荧屏之外,还有多少小孩,“被它拖着走”?只要留意一下,可以发现身边许多青少年都是流行歌曲的“粉丝”,而且呈低龄化趋势,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不能不惊叹如今小孩的天资聪明,对艺术的感知异常灵敏,表演的模仿能力极强。然而,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艺术,它通过情绪的强烈渲染,实现艺术审美,绽放作品的寓意与映现人生梦幻。这种寓意与梦幻对人的思想情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当下,青少年早恋也呈低龄趋势,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一言以蔽之。流行歌曲的“龙卷风”,可能多少有一点“催化”因素。
切莫简单地批评我们的家长与老师没有选择能力。因为,事实上也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且看,各种各样演唱会的榜单上,电视选秀的“搏杀战场”,无不席卷爱情歌曲的“龙卷风”,我们的孩子只能“被它拖着走”。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少中外艺术经典都有描摹青少年的朦胧情感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不同于艺术家“臆造”的“大观园”。任重道远的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未来一代有理想,有情志。据此,我们有理由要求孩子们,更多地演唱那些孕育健康情怀、养心励志的儿童歌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儿童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歌词生动,但与今天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内容距离甚远。而抒怀现代“田野”、今天“事情”的儿童歌曲几乎没有。我们中国的少儿歌曲作者们去哪儿了?
笔者年轻时代曾参与过一些少儿歌曲创作,老朋友们的苦衷,略知一二。就上海来说,唯一一本少儿音乐刊物《儿童歌声》,因为“经济效益”欠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停刊,刊号转让其他“赚钱”的时尚刊物。电台持续几十年的儿童歌曲教唱节目,被栏目大刀阔斧“改革”无情“驱除”。电视台“时间就是金钱”,舍不得“割让”时段给儿童歌曲。唱片公司热衷于生产、推销当红歌星作品,对儿童歌曲这种“小儿科”没有兴趣。
既然作品缺少出路,谁还会有热情投入创作?所以,这些年来,儿童歌曲新作基本“销声匿迹”。这是市场经济“龙卷风”带来的严重后患。
人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现实太冷酷,有时在有些方面总难免事与愿违。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儿童歌曲创作,这是对下一代身心健康的不负责任,也是一种影响国家长远利益的“得不偿失”。
倘如把这种失误归于“见利忘义”,似也不为过。社会主义的文艺,其政治属性决定,要把社会责任的担当置于首位,不应为市场经济“龙卷风”迷失方向,甚至放弃未来。大地禾苗,渴望蓝天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