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品质的磨练
市运会一结束,四年级的刘依文便背上行囊,入住东方绿舟,跟随上海市游泳队训练。金牌和纪录,不是唯一收获,坚强的意志品质,才是最令她受益一生的。
这么小的年纪,便三级跳,入选市队,这在浦东游泳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更难能可贵的是,市运会前两周,刘依文手指骨折,她克服钻心的疼痛,第一次参加市运会,便获得三金一银。
绑着石膏,怎么下水?经专家会诊,医生替她用进口塑料片固定手指,再进行水下训练。剧痛,并没有阻碍刘依文参赛的决心,尽管刘妈妈私底下泪水掉了不少,但依然鼓励女儿要坚强。
根据比赛规则,运动员不能附带任何具有前进作用的器材下水,刘依文不得不在赛前拆掉塑料片,赛后再重新固定,并且放弃赛前热身。比赛中,再疼再苦,她都不吭一声,扛了下来。直到最后一天4×50米自由泳接力,浦东队输了0.02秒,她觉得是自己拖了后腿,哭得格外伤心。“我们都不怪她,相反,她的坚强感动了队友,这才是市运会最磨练人的地方。”教练许晓东说。
出发去东方绿舟前,许晓东问她,你有什么决心?小姑娘坚定地说,我的目标是陈欣怡姐姐,追赶她、赶超她!四年前,同样出自浦东的陈欣怡在市运会上勇夺四金,如今,她已是国家队主力成员。而刘依文在市运会上一战成名的年纪,比陈欣怡更小。
“经过这次市运会的磨练,我相信,她将来面对其他困难,都不会退却了。”许晓东感慨道。
新上海人的希望
新上海人,也在市运会上放飞希望。杭州出生的罗威恒,十年前在上海落地生根,在曹燕华乒乓学校,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我要向许昕、尚坤学习,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坚定地走乒乓这条路。”16岁的罗威恒说。
五六岁的时候,罗威恒在父母的陪伴下,慕名赶到上海拜师。从一年级起,罗威恒便在曹乒校读书。三年后,被选拔进俱乐部二线队。两年前的一个机会,他同许昕和尚昆练了会球,感觉很兴奋,而在很多场合,他还多次见到王励勤,心中的目标,愈发明确。家境优越的罗威恒,并没有娇生惯养,每逢周末,他常常会拉上一个队友去主动加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全国锦标赛上,作为上海青年队的主力成员,罗威恒和曹乒的队友,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团体16强,这也是他第一次同郝帅等世界级选手过招。在业内,全锦赛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世乒赛。“明年,我们就可以像许昕所在的上海队一样,不用打预选赛,直接进入全国锦标赛决赛了。”罗威恒兴奋地说。
市运会,曾是世界冠军王励勤磨炼的舞台。现在,罗威恒正在向王励勤看齐,此番携队友夺得男子B组团体冠军。“我将更远大的目标,放在心底里,目前还是脚踏实地,努力训练每一天吧。”
评上未来之星,罗威恒不忘感恩,“这么多年来,感谢曹校长和草坪俱乐部的栽培。每次见到曹校长,她都教育我们,先学做人,再学打球。”
体教结合的示范
“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上海市运会组委会秘书长郭蓓说。
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参加青少年组比赛,而获得“未来之星”称号的只有30名。评选的几条硬指标,缺一不可:首先,必须在市运会上拿到冠军(集体球类项目为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其次,过去三年中,获得两次及以上本市青少年运动员二等奖学金以上,或者在过去三年中,两次及以上被评为本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最佳运动员。如果在本届市运会个人项目决赛中超、创或者平上海市青少年纪录,且已经达到一级以上运动员等级的运动员,也可以提名成为“未来之星”。
不少品学兼优的未来之星,得益于体教结合“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浦东游泳队诞生了8名未来之星。浦东体育管理指导中心竞赛训练科科长戴铭介绍,从1999年开始,浦东游泳队从幼儿园选拔苗子,队员可以在普明师范小学、洋泾东校(初中),进才和上南中学(高中)接受“一条龙”教育。日常训练中,先定训练课程,再定文化课程,且文化课程和平行班一样。
是高考还是专业训练?曹乒推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已初见成效。自从曹乒同宝山区体育局、杨泰实验学校和上大附中签署了联合办训的协议后,近几年,曹乒的生源出现了爆棚现象。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曹乒三到九年级3门主课平均分在杨泰实验学校位列全年级第一。
四年一届的市运会,已经落幕,涌现出的“未来之星”,在市运会上放飞上海体育新的希望,也为更多的后来者,起到榜样作用。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