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文字陪伴生命的成长
朱凌
何肇娅 摄
  ◆ 朱凌

  在昨日闭幕的2014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正式更名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成为内地首个国际性儿童文学奖项。殷健灵的《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薛涛的《小城池》、庞婕蕾的《微笑说再见》获得了本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2014年度图书(文字)奖。

  儿童文学创作,对人的质地有着特别的要求,有人说只有“面对复杂,心怀欢喜”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在这几位获得大奖的青年作家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特质。

  殷健灵

  做女孩成长的指路人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是《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获得的第四个大奖了,在这之前,这部作品已经获得过2013最受大众欢迎50种图书、中国童书榜优秀童书等奖项。它的作者殷健灵也正是本报副刊部的编辑。

  《致未来的你》中的“你”是一个女孩,叫伊莲,这个有着莲花般清香和纯净的人物是殷健灵虚构的,而事实上,这个“你”应该是“你们”,是所有的女孩,“每一个女孩都是我疼爱的伊莲”。殷健灵这样说。书中的十五封信,从女孩的身体,气息,珍视生命,男孩和女孩的差异,感受母爱、爱的表达,到美丑,孤独,亲情,自我认识、修炼,自强自立,阅读,未来的生活等,几乎包含了一个女孩长大过程中所有重要的话题。

  谈及自己写下的这些包含温情的“书信”时,话题自然而然地向记忆深处延伸。“当我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在我的字典里,‘未来’是最神秘最具诱惑力的字眼。正因无法看真切,更无法掌握,等待与接近的路途变得无限漫长与枯燥,也变得无限丰饶与美好。曾经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当梦来临前,与黑暗对话。我听见内心的声音,它是那样孤单、迟疑与羞怯——长大以后,尤其是专注地为孩子写作之后,我才明了:其实每个少年长大的过程都是如此,哪怕有欢笑作点缀,内心的深处、最深处,却总是重复着孤独的旋律。因为懵懂,因为怯惧,甚至在沉默中忘记了和周围的人对话。而女孩时的我,曾经多么渴望一个能读懂我内心的灵魂的伙伴。”

  笔耕二十余载,殷健灵说,自己最初的写作,不仅源自表达的冲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抚慰,是为自己年少时未曾看透的问题找寻答案。而如今的写作,则让她看到文学独特的存在的价值——她用笔下的文字提供一种声音,一种陪伴,让正在长大的孩子不再孤单与彷徨。她用故事告诉那些孩子:人生路上理所当然布满“问题的丛林”,而所有的少年都曾经“披荆斩棘”一路走来,并且,他们现在活得好好的。因此,你也一定能!

  《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是一本专为女孩写作的书,洋溢着诗意又充满理性。事实上,自从开始文学创作以来,殷健灵为女孩写作的热情从没有怠倦过,她也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调和姿态同女孩说话——

  “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除了最本原的大自然,便是天真无瑕的孩子了,尤其是莲花般的女孩,她们如芳馨的水中之荷,浑身散溢着甘香,历经尘世之劫,却了无垢痕……伊莲,我相信,你正是那样的莲花。”

  “伊莲,你正处于茁壮的青春期,你的身体会慢慢散发出成熟自信的气味,那是阳光的气味、月光的气味和嫩芽的气味,是世间最美好的气息,伊莲,好好爱自己吧……”

  虽然,不同时期的女孩的烦恼与迷惘不尽相同,可是,无论是一百年后还是一百年前,女孩这种高贵又脆弱的生物天性是不会变的,而这种天性一直驻守在殷健灵的生命里,守护着她和她的写作,从不曾离开。于是,她便自觉自愿成为了女孩成长的指路人或引渡者——曾经,她渴望遇见的那个人。

  薛涛

  用作品告诉孩子个性的珍贵

  有很多时候,作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很难具体地说清楚灵感从何而来。不过薛涛创作《小城池》,却真的是因为被一个女孩触动了。

  那是薛涛亲戚家的一个女孩,那是一个长得不太好看的女孩,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叛逆得不得了,家长、老师、同学都不怎么喜欢她。有一天,女孩问妈妈要一张自己的照片,她告诉妈妈说,老师很喜欢她,表扬了她,还要将她的照片放进班级的册子里。妈妈听了很高兴,给了她照片。此后,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女孩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里很受欢迎。后来有一天,妈妈在女孩的抽屉里发现了那些被女儿要去,说是用在班级的册子里的照片——原来,所谓被表扬,受欢迎,都是女孩编出来的。“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事情。你说那个女孩是在对妈妈撒谎吗?我想,与其说她是在欺骗妈妈,不如说她是在欺骗自己。”

  这件事情触动了薛涛,仿佛酿酒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酝酿了好几年之后,薛涛写下了《小城池》,故事里有一个不太好看,乍一看去不怎么可爱的女孩沙漏。“小城池的故事与亲戚家那个女孩的故事全然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漏是个叛逆的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精神的城池。”

  《小城池》初稿写完后,薛涛照例给自己的女儿看,很多年来,女儿都是薛涛作品的第一读者,每每会提出自己对作品的意见,薛涛也常常会在听取女儿的意见后对作品进行修改。“我给自己培养了一个老师——我的女儿。”

  女儿对《小城池》的意见是:“这个叫沙漏的女孩不够可爱!”“为什么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必须是可爱的呢?”薛涛反问。最后,薛涛说服了女儿,《小城池》中的沙漏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与叛逆。

  为孩子写作多年,薛涛眼中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对此,薛涛给出的回答是:“现在的孩子共性多于个性。他们成长的环境很相似,想的问题也差不多,同质化严重。”而在薛涛的作品里,他努力塑造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人物。“我想告诉孩子们,一个人是因为独立才存在,因为有个性才有尊严。”

  庞婕蕾

  “内心纠结刻画自然”说的就是我

  庞婕蕾的《微笑说再见》讲述的是女孩江辛辛的故事。七岁那年,父母离婚,女孩江辛辛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生活的磨砺使她习惯了孤独,学会了坚强,也让她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刺猬”。幸运的是,她还有一两个朋友的肩膀可以依靠。五年过去了,妈妈回来了,爸爸也回来了,江辛辛原本平静的生活泛起了亲情的涟漪,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是为她回来的。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注定永远不可以回头,但对江辛辛来说,她可以翘起嘴角,微笑着和过去说再见。评委对《微笑说再见》给出了“内心纠结刻画自然”的评语,对此,庞婕蕾的反应是:“太对了!这就是我!”

  心思细腻敏感的庞婕蕾,很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心绪和情感,她说,自己创作的灵感都从生活中来,“我喜欢观察,喜欢倾听。别人说起的某些事,如果触动到我的内心,我会把它记下来,日后写作中会用到。”

  《微笑说再见》这个作品的写作过程还算顺利,开了个头,小说中的江辛辛便在庞婕蕾眼前“活”了起来,“她仿佛能带着我往前走,先前预设的一些情节会用不上,会有一些新鲜的自然而然的细节冒出来,等到故事收尾的时候,我都有点舍不得和她说再见,仿佛她真实存在。”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庞婕蕾自认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还是一个新人,“对于我这样的新人来说,遇到的困难往往是,怎样把握好讲故事的节奏,我追求的目标是——读者拿起我的书,很想一口气看完。”

  其实,早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庞婕蕾就已经开始了写作,读大学的时候,庞婕蕾笔下常常写到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毕业工作后,因为工作的缘故,她接触到了许多孩子,尤其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里,庞婕蕾对孩子的观察,更加细致,“我会很留心观察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为什么开心,为什么烦恼,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所以现在的写作基本都是在书写他们。”

  曾经爱看书的女生,如今成为了写书给孩子们看的青年作家,问她,如今的孩子和当年的你有怎样的差异?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又有哪些不同?沉吟半晌,庞婕蕾说:“我觉得物质条件的差异蛮大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更新很快,我读书时流行交笔友,现在都没什么人写信了吧?但是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如何处理友情的困境,比如怎样克服升学的压力,再比如怎样化解和父母的沟通障碍等等。我觉得文艺作品中如果能触及到他们成长的某些心境,那么他们一定会愿意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民图视绘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6版: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会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他们用文字陪伴生命的成长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他们用文字陪伴生命的成长 2014-11-23 2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