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念往事怀巴老
张志德
本版插图 杨宏富
  ◆ 张志德

  后天是巴金先生110周年诞辰。我不禁回想起我作为一个普通作者,与巴金先生的一件小小往事……

  热情的老先生

  1964年《收获》复刊,成为上海作协刊物。当时,我是一名25岁的青年教师,在一所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工程制图课。业余时间,阅读文艺作品是我的爱好,每每读完一篇好文章,也有一种创作投稿的冲动,也曾奢望过,我的作文何时能变成铅字。

  1965年9月,我带一个班学生到上钢三厂参加专业实习劳动。下厂第一课,带教师傅给全班学生讲述钢铁英雄邱财康的故事:他在全身烧伤89%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其他工人兄弟的安危;治疗期间,他在难以想象的痛苦中忍受,又在难以想象的刚毅中崛起。女同学听着眼睛都红了,我也为之感动。在炼钢车间劳动三天后,仅做些辅助工作有些同学就感到苦累,想打退堂鼓。我对他们说:“看看一线的炼钢工人,他们每天烤着一千多摄氏度的钢温,却都是乐呵呵的,你们真该好好向工人师傅学习。”最后一周,“搬运超人”陈富带学生到料场劳动。没有吊车,他硬是用肩扛起来,移动搬运;铁铲坏了,他硬是用双手挖铁屑,运到输送带上。亲眼看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拼搏精神,我又一次被震撼了。

  实习劳动结束是寒假,我利用假期,写成了处女作三千字记叙文《钢铁世家》,以陈富叔侄三代人在上钢三厂辛勤劳动作出贡献为原型。稿子寄给了《收获》编辑部,两个星期后,收到了编辑部的来函:稿子拟用,请你近期到编辑部来面谈修改事宜。

  过了春节,我抵达编辑部办公室,一位50多岁戴着黑边眼镜的老先生热情接待我,并把6页原稿交给我。只见上面用铅笔划杠、打钩、画圈,密密麻麻,还在空白处写了许多文字。老先生说:“上钢三厂我也去过几次,有些情况我也熟悉。你这篇文章的主题很鲜明,把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写活了,但故事情节比较松散。其实只要把陈富一代人讲清楚就可以了,其余一笔带过。在用钢铁工业术语方面还可通俗些,让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看懂。你照上述意见修改,然后用文稿纸誊写清楚再寄过来,考虑在今年第二季度刊出。”

  听完这番悉心指点,我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谢谢,谢谢,我一定照您的意见修改。”

  回家的路上,我才突然反应过来,我怎么没有问这位老先生尊姓大名?可惜已经错过机会了。

  稿纸不翼而飞

  开学以后,我接到校教务处通知:到华中工学院参加工人速成制图教材审稿会。出发前,我把带回来的6页稿纸夹在一本《收获》杂志里放在写字台一角。待我出差回来,稿纸不见了。我问妻子:“你翻过堆在写字台上的书报吗?”

  “没有啊,一周也没人来过。”妻子说。

  “那稿纸到哪里去了呢?”我自言自语。

  妻子想了想,叫了起来:“噢,糟了!星期三下班回家,我打开煤球炉发现炉子灭了,急忙在书桌上找废纸,见到几张稿纸破叽吧啦,上面涂涂划划,我以为是你备课时用的草稿纸呢,就把它引燃生炉子了。”

  “这是我从《收获》编辑部带回的修改稿啊,要派用场的。”我急了。

  “那怎么办?”

  “只能凭我记忆再重写了。”

  “实在对不起!”妻子满脸愧疚。

  这一晚,我和妻子都失眠了。 

  可惜,三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我的处女作也夭折了……

  像前深深鞠躬

  2001年1月,我退休了,逢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我的文学梦又开始复苏。历经35年,我的第二篇稿子终于在《上海老年报》上发表了。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我陆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稿。2004年底,我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深化”全球征文大赛,我的征文《世博,留住城市经典——试论一座钢铁博物馆的诞生》经专家多轮评审获得了二等奖。

  在上海展览中心世博局会议室参加颁奖典礼后,我漫步在延中绿地,眺望华东医院大楼时,不禁热泪盈眶,心中默默念着:“巴金先生,今天我能获奖,您在我文学起步之时给予的帮助是刻骨铭心的。”

  我真正“认识”巴金先生,是三个月前开始的——

  那次,为了写好征文稿,我到上钢三厂档案馆翻阅有关资料时,突然发现《人民文学》1958年8月号上发表了巴金撰写的《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讲的是抢救钢铁英雄邱财康的故事。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40年前,在《收获》编辑部接待我的那位不知姓名的老先生,应该就是巴金先生了。因为他说过,对上钢三厂也很熟悉的。我又找来图片资料,果然,照片上正是当年那位亲切、热情的老先生。

  可是此时,巴老已经住进了华东医院特殊病房,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也无能为力去拜访,说说心里话,只能默默在心里,传递我的感激和祝福!

  转年,巴老逝世了。

  今天,我走进您的故居,站在您家的太阳屋,伫立在您的像前,深深一鞠躬,表达我的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民图视绘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化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6版: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会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从商路上遇见的三位“村官”
追念往事怀巴老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追念往事怀巴老 2014-11-23 2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