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已步入了花甲之年,然而古人说得好:“三岁到老,六十难改。”从小深藏于心中的爱书嗜好,已渗透于我心脑血管的细胞之中,所以依然淘书、藏书、读书不止,并伴随着我年庚增添而延伸,我的“书友斋”藏书也就伴随着岁月而不断迭起,屡创新高,书从千册升至万册,书柜也从一个升至十个,家里几乎成了“书巢”。俗话说:“有书真可贵,无事小神仙。”躲入书斋,一册在手,随心翻阅,任凭思想腾跃,不仅让我感到读书的快乐,还常使我浮想联翩,想起曾有过的淘书和购书的愉悦情景,历历在目。《书里书外小记》的篇章,集中展现我数十年淘书、得书、读书和著书的快乐心情和心结。书中85篇小文,是我近3年来涂抹有关书的话题心得。
在书中,我不仅回忆和叙述自己50年来的得书经历,还展现了中国出版业、中国书店业岁月沧桑的变幻和浮沉。其中既讲述了中国书店的正规军团新华书店、连锁书店等,也描绘了我在民营书店、旧书店、特价书店、地摊书铺及海外书店的得书经历,生动曲折,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并凭自己淘书集聚的丰富经历和经验,为读者和爱书人提供一份参考和借鉴。逛书店,寻寻觅觅,关键是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书。为此,在本书中我还讲述了我得书的多个第一:第一套清版线装本、第一本民国版线装本、第一本工具书、第一本武侠小说、第一本签名本、第一本旧平装、第一本港版本等,这样不仅盘清了我得书的经历和承前启后的发展轨迹,也为读者了解中国近50多年来出版物和书店的发展轨迹,更为后人撰写或研究当代出版发行史提供了一份可贵的参考资料。
在我已出版的多部书话著作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理念:淘书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识修养,陶冶情操。书要变活,书要体现价值,关键是读书人要善于把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造力,切不可沉醉于书中,而赖于创造和创作。为此我凭着自己的感悟、回顾、总结,从容地梳理出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历。其着重叙述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沪上大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到出版专著的艰辛和快乐的过程。这种经历和过程凡是爱读书、爱文学的青年人大概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曾生活或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文学青年,更珍视和看重这一点。当年全市报刊杂志寥寥无几,能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文章,确实是当年文学青年梦寐以求的事,至少当年在我心目中是这样认为的。书中的《忆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征文得奖记》《〈漫步旧书林〉出版前后》等篇,叙述了我当年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情趣和心境。
此外,我还集中叙述了我阅读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十七年”期间出版的部分文学作品的感触和认知。“十七年”是一个革命化情绪高涨的时代,必然有众多表现革命时代精神的作品。如《三里湾》《李自成》《风雨桐江》等,极具个性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和主流思想形态。这些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都称得上“十七年”小说中上乘之作,所以“十七年”文学,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不仅过去影响和引导着我们献身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无怨无悔!如今重温这些作品,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湃,激情横溢,为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向前。